下午去了趟姥爷家,临走时,年迈的姥爷不方便起身送我们,扯着嗓子对走到院子里的我喊,到家要电话。
回来的路上,突然想起去世的姥姥接电话的场景。
2008年左右,农村还没有普及手机,那时我在上学,在学校附近手机店给姥爷买了个老年手机。
从此以后,隔一段时间,就能很方便地跟姥姥姥爷通个电话。
每次都是姥爷先说两句,递给姥姥。
这中间间隔的时间稍微有点长,每次都能听见姥爷催促,带着些许责备:快点说,不要浪费话费。
接着就能听见姥姥紧张得有些发抖的声音,有些发粗,跟平时的音色完全不一样。
1930年出生的两位老人,看似经历了很多历史变迁,其实还是有区别。
姥爷年轻时走南闯北,后来在国营电机厂工作那会儿还经常出差,见过的肯定多些。
姥姥一辈子都窝在农村,出远门都很少,什么世面都没见过,面对手机这种高科技,可能被吓到了吧。
姥爷虽是第一次用手机,也不太会用,但是从容得多。
姥姥大字不识一个,即使只负责说话,可是依旧被吓到了。
想想,人就是这样。
你见过的世面,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经历过的事情,不会立竿见影在你身上产生作用。
但那些会变成你的底气,再遇见事情时,过往种种让你不至于露怯。
李小墨的《请停止你的无效社交》中,写到自己初做记者时的经历,她采访政府工作人员,经常会底气不足,觉得自己是个学生气很浓的菜鸟,没有分量。
做得时间久了,经历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从容不迫、进退有度。
如此,只能拼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