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回沈阳出差时,发现一个广西馆子,只是门楣上“老友粉”三个字触动了我的情肠——在南宁时几乎每天都在吃粉——于是推门进去。殿堂不大,略暗,座椅看起来和老板一样瘦小,色黄蜡,泛着油光,但粉一端上桌,周围的一切便都变得和谐起来。
可能是时值夏天,离店门好远我就闻到了那熟悉的香味,很浓的老友粉味道。果然一口下肚,汤很浓郁,粉也劲道,入味,酸辣味足,酸笋味道也比较正,不臭。牛肉比较甜——后来据老板说是用柠檬汁腌制的。
其实关于老友粉的来历有一个典故。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几天因感冒没有去周记老板十分挂念,便将精致米粉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制送给这位老友吃。热辣酸香的粉顿时使老翁食欲大增,发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后,老翁感激不尽,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周老板,“老友粉”由此得名,并渐渐名扬八桂。
我吃饭较慢,且若有所思。老板见状小心翼翼又拿过一本菜单道:咱北方人可能不习惯吃粉,您看我店还有狗肉冷面,鱼香肉丝,地三鲜盖饭……要不我再给您做一份?
”不用了,这个好吃的黑纹”我操着一口学的还算比较”正宗”的南普软软地说道,”天这么热,友仔,要是得一碗酸野吃就更好了。”
”呦!老乡,您是我们广西人喂”老板大大的眼镜眨了眨,”得得,我这就给你弄去”还没等我叫住他,就一溜烟进了厨房。
在南宁待了四年,两广人之比较,深感广西民风更为淳朴,这里自然环境不错,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城市交通文明更是把礼让行人做得淋漓尽致,人们生活节奏慢,休闲方式也是极其简单,早茶,宵夜,划拳猜码让南宁的夜晚不论大街小巷总是那么热闹。这里的人本比较爱固守田园,不喜冒险,生意成规模了的基本都是外地人来在做,所以能像这位老板把”老友粉”的生意做到东北来的少之又少。
只一会,老板便把酸野端了上来,吃起来果然是脆爽可口,酸甜香辣,味味俱到。我本是想和老板来个玩笑,我哪里是什么广西人,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这个和老板的南宁人身份一样,如假包换。
吃过饭后,和老板聊了一会又得知,老板是壮族人,会说一口流利的壮话。
”不过已被汉化得差不多了,现在已是东北味十足”,说完他笑着指了指窗口正在煮粉的老板娘的高大的背影。
结账时,老板说什么都不要那份酸野钱,说是送的,还说店里环境不好,不过我们有外卖。说完递给我一张名片,指指电话号码说想吃什么打给他就得,说什么桂林米粉,螺丝粉他都会做。待我临走时,硬是又往我的手里塞了两个百香果。
后来我打电话叫外卖,有时会这样:
”今天要一份老友粉,还有什么吗?”
”有锅包肉,鱼香肉丝,大葱猪肉水饺……”
”再加一份酸野。”
”老板复又问”新到的红薯叶,要不要炒?”
”要。”
外卖送来了,老板隔着熟料袋指,这盒是老友汤粉,这盒是老友炒粉,这盒是酸野,左边是加辣的,右边是微辣的……这盒是芒果。
”芒果?”我没要芒果呀!
”嗯!我那个友仔昨天从老家带来的,刚从树上摘下来,现在这季节,正得吃,送给你的。”
那次出差两个月后就回到了南宁,又几乎是各种粉每天的吃,吃到最后我就又特别怀念东北的锅包肉和鱼香肉丝了。无奈东北的厨子到了广西,怎么也做不出我舌尖上老家的味道!
翌年冬天出差又回到了沈阳,晚上办完事回酒店后肚子饿了,随即从钱夹里掏出一张名片,拨了上面的号码,电话响了两声就通了。
”现在还开门吗?”我问
”开的”
”那要一份老友粉,一份酸野,一份炒红薯叶”
”好”对面应了一声,隔了一会,很温和地补了一句”老乡,回来啦?”
”嗯!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