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死了,他曾是他的恩人,他的领路人,他的导师,却终抵不过岁月的风尘。
在召公去世后的那些日子里,习惯了如慈父般对自己谆谆教导的宣王是痛苦的,是失落的,是悲伤的。召公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他,从小就听惯了召公的话,因此,我要听他一人,也只听他一人。只可惜,如今,那个人已不在了。
或许正是如此,宣王在以后得几十年里,似乎变了个人,再也听不进别人的劝谏了。他开始变得任性,刚愎,变得为所欲为,变得油盐不进。他,甚至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不顾礼法,为他国选立继承人。
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九年春天,鲁公姬敖前往镐京朝拜天下共主--周宣王姬静。随着鲁公一起来的,还有他的两位公子:长子姬括,少子姬戏。这本是一场极其平常的朝拜,却不曾想,两人及鲁国未来的政坛会发生血雨腥风的动乱。
朝拜的时候,因为宣王比较喜欢少子姬戏,便对鲁公说,想要立其少子为鲁国太子。周臣樊仲山父听闻便劝谏宣王说:不可。废长立幼说不通。如此不合天命,也必定会违犯王命。犯王命就会有诛罚和灾祸。这样的倒施逆行不仅会跟诸侯百姓做出错误的表率,还必将损害天子的权威使天下臣民以弃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然而威坐在王位上的宣王就是听不下去,并当朝立姬戏为鲁太子。
到了夏天,鲁武公回国不久便驾鹤西去,姬戏顺利即位,便是懿公。
本来以长子身份能够顺利当上太子并即位的姬括,在煮熟的鸭子飞了之后心里自然很不好过,况且从镐京回到鲁国的那个夏天,父亲便驾鹤西去,这种打击和刺激下他不免愤恨难当。但他应是一个老实忠厚之人,或者是个胆小的人,总之,面对这种情况,他并没有去做过多的抗议和反抗。没有反抗,并不代表没有抱怨,而这种事,他可能最多的就是在自己的亲人和儿子面前发牢骚。自然而然的,他的儿子伯御也就对自己的这位叔叔恨之入骨。为什么呢?自己的爹当不了太子,当不了国君自己也就狗屁不是,再者,自己的这位叔叔无论怎么算,都轮不到他当国君,可凭什么就凭周王的喜好(说不准还是一时兴起)就让他坐上这个国家的头把交椅?我不服,一万个不服!属于老爹的,当然也是属于自己的,老爹不要,老爹不敢争得我一定得夺回来。于是,在等待了九年之后时机来了,伯御联合国中反抗懿公的人将他的这位叔叔给杀掉了,然后就自己当了国君。
擅自杀了宣王亲自指定的继承人还敢坐在君位上,胆子确实不小,这让宣王也很没面子。但是现仇现报也不是宣王的风格,于是乎,十一年后,等伯御坐稳了鲁国的国君宝座,宣王下令,伐鲁。这次伐鲁肯定也是师出有名,但肯定,或者说,不全是因为伯御杀了他的叔叔夺得鲁国的君位,而是伯御不朝。我们可以想一下,伯御杀了宣王指定的鲁国继承人,而且还安安稳稳的做了十一年江山,起码说明,国内他还是有人心的,有执政基础的。如果没有这些,君位他恐怕一天都坐不下去。可周宣王为什么要十一年之后再去伐鲁呢。原因可能是在等伯御去朝拜,去低个头,认个错,服个软。问题是,这十一年里伯御并没有去。因为他害怕,他杀的人是谁啊,是他的亲叔叔,宣王亲自指定的鲁国国君,自己把他杀了再去镐京朝拜,那不是找死吗?宣王盛怒之下不把自己扔到油锅里炸了才怪。但是,他这十余年不去镐京朝拜又跟当时的大环境背道而驰。为什么大家都去就你不去,你很特殊吗?还是你高人一等?别说那么多客观原因,没人愿意听,你不去就是你的不对,你就是站在了大家的对立面。
所以就这样,一边是等不来,一边是不敢去,十一年的等待也磨平了宣王的耐心,他决定再任性一回,杀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他依然做到了。杀掉了伯御,他需要再给政坛动乱不堪的鲁国指定一位君主,这一次,他听从别人的意见:鲁懿公之弟--姬称。他要求的“能顺道诸侯者”。于是乎,姬称在自己侄子的血还未干时,被宣王于夷宫所立,是为鲁孝公。不过这次,在他执政的第三十二个年头,他亦开始在诸侯中丧失人心,而二十年前樊仲山父劝谏的恶果开始应验。也是从这一刻起,西周王朝在经历了一个小高峰后,开始慢慢向着衰亡滑落。
宣王姬静,在位四十六年,是西周在位时间仅次于穆王姬满(在位五十五年)的君王,也是整个周代在位时间排在第四的君王。他在位期间,虽然西周王朝开始衰落,但在诸侯中还有很大影响,他使诸侯朝周再次成为常态,也有能力发动对其他诸侯和周边异族的战争。但是,在召公死去之后,他变得不再那么听话,不再那么纳谏。在位四十六年,史书对他的记载却并不那么多。从有限的记载中,我看到,他对内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取得大胜,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七年后,在与姜戎的战争中,周王落败,而这,可能是一场惨败。这场惨败也是他不听劝谏,任性的不在千亩修筑防御工事所付出的代价。
谥曰:宣,圣善周闻。是个不可多得的褒谥。但这,也许只是他前半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