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家长对待这个子女的教育问题,通常都是持“富养女,穷养儿”的观念,觉得女孩子是娇柔的花朵需要细心呵护,而男孩则是需要提早地历练,因为他们的肩膀是用来承载力量和责任的。
杨澜说,三四岁寄居上海外婆家时,年轻的舅舅常在领了工资的周末带她去最高级的红房子餐厅吃西餐,去淮海路照相,去看最新潮的立体电影。长辈责怪他为个小孩子乱花钱,他说,女孩子就要见世面,不然将来一块蛋糕就把她哄走了。
这些观点的出发点显然都是好的,只是概念过于笼统,对于“富养”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稍有差池,便可能剑走偏锋。
这让我想起了几个例子。
女孩A--她是绝对不会被一块蛋糕哄走的类型。A的父母是工薪阶层,但是对于女儿他们从来都是十分大方。他们会为A买昂贵的衣服,即使一件衣服的价格已赶上父母月薪的一半以上,他们省吃俭用放弃了自己的所有爱好,为了支付A出国留学的费用精打细算。在外人的眼中,A是一个白富美,名牌包包,满身的logo。当有人质疑她父母这样的教育方时,A父母不以为然,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尽管A的母亲也曾抱怨过生活有时会有些拮据,但是为了女儿还是值得的。
A的朋友B,也和A类似,不同的是她的家境和A相比还要差一些,家中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来自母亲的小生意,父亲是个酒鬼,成天问母亲要钱,外婆爷爷奶奶的重担全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过得很辛苦。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母亲领悟到一个良好的婚姻有多么重要。于是,母亲一心盼望B可以高嫁,不用像她一样奔波劳累,所以对B甚是宠爱,满足她一切要求。B花钱从来都是大手大脚,她会花1800会买陈奕迅的演唱会门票,花上千买衣服,尽管这样的开销大大超出了母亲的承受范围,但她的母亲并不阻止,反而支持她这样做,认为这也是一种投资,这样B(颜值不错)才可以找到金龟婿,B不用像她一样辛苦奋斗了。
女孩C,恰恰相反,家境良好,父亲是教授,母亲是注册会计师,性格开朗活泼,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在生活中有些“抠门”。也许这和童年经历有关,小时候C的家境并不如意,以至于在生活细节上有些锱铢必较,虽然后来生活富裕起来,从小养成的习惯却一时半会儿十分难改。C和朋友一起吃饭玩耍从来不买单,处久之后,朋友免不了会吐槽一番。
其实,这些例子还是很令人深思的。好多人没有跳脱“富养”的传统思维模式,认为“富养”就是一昧地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物质上的帮助固然也有好处,可以开拓眼界,提升生活品质,但是对于“富养”可以使女生更有气质和内涵的观点我不敢苟同。A和B的家境并不是很优越,B的家境甚至可以说不好,但是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会对她们的气质有所提升,相反可能会助长她们的虚荣心。虚荣心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甚至可能让人丢失一些很本真很纯粹的美好,一旦养成习惯,长久下来,只会变本加厉。欲望的沟壑其实是很难填平的,喜欢的东西很多,不可能把每一样都收入囊中吧。
对于家境殷实的人家来说,买昂贵的衣服化妆品可能和寻常人家买瓶矿泉水一样不需要掂量即可下手。而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购买却是以透支父母的生活质量作为前提的。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A和B的父母缩衣节食、省吃俭用。我觉得大可不必这样,就好像有些人为了买iphone而去卖肾一样,有点小题大作的感觉。
真正的富养应该是良好的教育,教养。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有一颗善良大方的心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才是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对孩子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本文的“孩子”主要是指女生)教育是很重要的,儿时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教养,可以让孩子受用终身,取之不竭。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可以“富养”女儿,培养她们能够为人处事落落大方,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可否认,家境的好坏其实与孩子的教育还是有较大的关系,但是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尽管女孩C的家境越来越好,可惜的是她还是带了一些“市井”的思想。
所以最好的“富养”,就是有良好的教养。没有良好的教养,再好的物质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