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有一点饿,邻居家正在炸什么东西,油气很重,忽然就有一点怀念上海的街头小吃油墩子。
美食家沈宏非有一次接受上海一周采访,被问到最怀念的上海小吃,他说是油墩子:“一种名叫‘油敦子’的东西。面粉和成浆,裹上乱七八糟的杂菜,在一口大油锅里猛炸一气。炸出来的成品是一个烟灰缸大小,厚度大概是两到三个烟灰缸迭起来。捧在手里,站在油炸摊头旁边热腾腾的吃。如果是冬天,更爽。那种东西,极糙,据说是‘三年自然灾害’时代遗留下来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常见,现在好像没有了。”
他接受采访的时候,正是我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所以知道他说的“现在好像没有了”并不正确。我在上海中山南路的办公楼下面就有一处摊子,拐过弯去的汽车站旁边也有一处,大桥底下还有一处。摊主应该都是白天正常上班、下午下班之后搬出炉子挣外快的那种普通市民。我不记得他们或她们的长相,只记得油墩子、香酥鸡,还有油炸小鸡翅尖串、炸鸡心串和油炸火腿肠。
油墩子的做法沈宏非在采访中已经说过了。香酥鸡是把不见踪影的小鸡肉丝丝,裹上面粉糊放在油锅里炸,炸成黄褐色后就用铁丝抄子捞起来,撒上胡椒盐巴和成分可疑的辣椒粉,便成了黑黑散散的一堆虫子一样的东西,放在黄色的小纸口袋里,用小竹签子插着吃。油炸小鸡翅尖串也很好吃啊,记不清是一只还是两只,反正小得很,但很有啃头,吃完以后从嘴里吐出一粒粒小骨头,这才叫津津有味。印象里所有种类都五毛,油炸火腿肠要贵一点,一块。除了又油又腻的油墩子,其他小吃量都真够小的,所以买主除了我这样的瘦小成人,恐怕就只有小学生了。
那个时候,我只要能在晚上6点半之前下班,就会买点什么边走边吃,一直吃到中山南路一座高架桥下面的36路汽车总站,再坐一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晃回中山北路的公寓。天冷或者肚子很饿的时候,我会买油墩子加炸火腿肠;如果天气很好,我又不是很饿,就会买香酥鸡和鸡翅尖串,而且故意吃得很慢,一直吃上公共汽车,把小骨头偷偷吐到座位旁边的缝缝里。
肚子里装着这些零七八碎的东西,下班回家的这一路就会变得缓慢而美好。现在想起来,这些高香、高油、高热的街头食物,在每天这两三个小时的下班高峰里,真不知道抚慰了多少人的心。
轻学术,慢生活;你专一,我专业。Drink Wine You Will be Fine。来了啊,一起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