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正在反反复复的重复一句布衣乐队的歌词“来吧,我们在你身旁”。
人们对于“在你身旁”这四个字的定义是困难的。有人需要陪伴是肉体的相偎,比如睡觉时候有个枕头或者毛绒玩具可以抱,比如老人只要身边有个人跟随或者有只狗坐在那里就不觉得孤单。
有人需要的只是柏拉图式的精神寄托,尽管身处不同空间,相距万里,却像风筝牵着线。他们随时随地的分享所见所闻所思、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或是情绪的喜怒哀乐...在这个层面上,人的依赖性是不同的。有人无时不刻不在聊天,也有人虽已有不同的生活圈子,各自忙碌,几天十几天几个月十几个月后的一句问候,一切如故。语气不会变,更无需寒暄。
当然,更有人肉体和心灵都无法满足陪伴,依然口口声声、衣冠楚楚。
陪伴是建立在相遇相知的基础上的。对于相遇这件事,科学数据表明两个陌生人相遇的概率只有0.00487(全球60亿人,一生活80岁)。
对于相知,同样是一个算数问题。
朋友说她很难轻易对任何人动感情,因为遇见的每个人在她那里都会被做减法。初见的印象总是美好而完美,相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瑕疵暴露出来,减法做着做着,两人便渐行渐远了。
我说,我一直在给对方做加法。也许长着一副善良无害的面容,朋友们经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向我倾诉,而我也很乐意做对方的树洞。我会尽己所能的保护好每个人的秘密,虽不会代替做决定,但会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尽可能为他分析,让他感觉舒适,使状况有所改善。所以,我总是眼看着对方把瑕疵暴露出来,再给对方修补做加法。
朋友笑,说我对每个人都有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而她是自私的,永远事不关己。
我也笑,说我只希望世界和平。
无论是减法还是加法,要么是对方因无力改变自己在朋友眼中的印象而疲惫不堪,要么是我因为揽了太多责任而筋疲力竭。
总之,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