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小考
张范津
南宫有东阳故地之称,如《南宫县志》就多有此载,著名史志专家傅振伦先生“以八十四岁之人,追述几十年前之事”其文章题目就称《东阳旧闻》。然“东阳”之名源于何典?与南宫是何关系?作为一种历史地理名词,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证。
据查,“东阳”之名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最早见于《左传》,有的用于地名,有的用于区域名。
首先见于鲁灭莱国的记述中。鲁襄公二年(前571年),鲁成公夫人齐姜去世,作为娘家人,齐灵公欲派嫁给齐大夫的宗女和同姓大夫的妻子前去鲁国奔葬,并且要求与齐有宗亲关系的莱国也派人去,但“莱子不会”。莱国不派人参加吊唁活动,使齐国的号召力和威信受到了挑战,齐君大怒,于是“晏弱城东阳以逼之”(《襄公上》)。这里的“城”字名词用如动词,是筑城的意思。晏弱(晏婴之父)在东阳之地筑城以准军事手段逼迫莱国就范。但高压政策并未奏效,莱依然如故,齐怒气难消,一不做二不休,在对峙一年多后,在齐灵公十四年(前568年)“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晏弱所筑之城便将莱包围,到四月“堙之环城,傅于堞”(《襄公上》),不但环城堆严了土,而且到了女墙之上,然后一举把莱国灭掉。这里所指的“东阳”乃“齐境上邑”,今山东临朐东南,与南宫无干。
再次出现“东阳”之名,是在对齐晋之战的叙述中。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季,齐发兵战胜卫国后,乘势再攻晋,以雪平阳战败之耻,齐军以胜军之势,一举攻占晋的都城,之后分兵两路,一路进孟门(晋重要隘道)、一路廷进太行山,并在山巅树立胜军标志,然后班师回国。此时,晋乘齐军撤退之机,让“赵胜帅东阳之师以追之”,平原君赵胜追伏晋军获小胜。这里的东阳即“晋之山东魏郡、广平”(《襄公下》),也就是今河北太行山以东地区,南宫之域即此。韩、赵、魏三国分晋,赵氏尽有东阳之域,赵筒子以赐扁鹊田四万亩,即此地。这也是日后南宫建扁鹊庙的因由。
第三,在记述晋鼓之战的一段文字中,也出现了“东阳”之名。晋战败了鼓国,出于战略考虑,没留兵战领,只把战利品带回,进献宗庙后就让被俘获的鼓子回国了。然而鼓子回去后不但没有感激之意,诚心归顺,反而背叛晋国归属鲜虞。于是晋顷公六年(前520年)六月再次向鼓发难,这次发难晋没用阳谋,而以“荀吴略东阳”为名,让荀吴在巡视东阳之地的过程中,暗渡陈仓,派部队伪装籴米的人,背着皮甲在昔阳(今河北晋县西)城门外休息,以待时机,随后乘机出击,一举将鼓灭掉。此处所指“东阳”为“晋之山东邑”(《昭公下》),是个区域名,战国卫地,后属赵,为河北太行山以东地区。此地即包括今南宫之域。
第四,还有一次是在吴鲁之战的记述中提及“东阳”。此战发生在吴夫差九年(前487年)。吴为了邾国的缘故而攻打鲁国,“克东阳而进”,攻克了东阳后,继续进击,驻军五梧,第二天又驻扎蚕室,鲁国进行了强烈反击,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鲁胜而受辱,与吴定立了城下之盟。这里的东阳在今山东费县西南,与南宫无关。
由以上考释可见,东阳有时作为地名,有时作为区域名出现,齐、鲁之东阳多有确切地点,为地名,皆在泰山以东。而晋、赵之东阳多为区域名,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此后,秦所置东阳县,在安徽天长市西北。汉置东阳县在山东武城东北。而三国时所置东阳郡则在今金华市,一直沿席至今,还有一个古城名东阳则在山东青州市。而南宫称东阳故地既有历史依据,同时也彰显其历史的悠久。
(《邢台日报》2007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