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毫不夸张的说,是一本爱情大全。之所以称之为“大全”,是因为作为一本小说,它早已越过“讲一个故事”的范畴,凡世上所见的所有爱情的形式,早恋、单恋、初恋、偷情、殉情、婚外恋、老少恋、一夜情等等,无一不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温柔笔触展现其中。虽然书名为“霍乱时期的爱情”,但实质上却仍称得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百科全书”。
当你阅读这本书时,是很难对其中所有的故事映像深刻的,这不是马尔克斯的错,事实上,马尔克斯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不论是小说开头讲述的那场隐秘而伟大的守护式的爱情,抑或是小说最后结束在海上游轮的甜蜜的黄昏恋,绝不会由于细节不够真实或者行文太过仓促而错过其中任何一个体验。马尔克斯是一位绝对耐心的长者,耐心却不繁琐,不需要像毛姆一样在书中过多的抒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却总能恰到好处的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中自己去感受。
因为每一个故事都不缺细节,每一个故事,不论是甜蜜的,悲伤的,还是绝望的,都以一种极其舒缓而温和的语气所讲述着。所以即使文章通篇没有一个高潮,(高潮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几乎从未出现过)里面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都是一部刻骨铭心的爱情小说。无所谓开头,无所谓结尾,说好讲爱情故事,就死心眼的讲了很多很多爱情故事。但由于小说太过于丰满,人们往往不能对里面所有的细节映像深刻。事实上在读的那一瞬间,人们毫无疑问是被感动着的,可是里面的爱情故事太多,以人的阅历能亲身经历的不足一分,所以感动着就忘了,只记得这本书是怎样的动人和伤感,那些刻骨铭心的沟沟回回却如同水一般流过了。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限制,它是所有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读不到野心,读不到荒诞,读不到梦想和情怀,我们读到的是生活。作者不想展现某种高人一等的理想或愤世嫉俗的批判,只是把生活掰开了,揉碎了,平静而克制。
是啊,生活中哪来这么多高潮呢,都道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本书太贴近生活了,近的看不见目的性——某种小说家们都会在作品中或隐晦或直白的实现自我满足的目的性。
爱情无理而又无常,费尔明娜和阿里萨决裂的那一段曾一度令我费解,他们的爱情艰难而伟大,经历了那么多外界阻力而毅力不倒的爱情,究竟是怎样因为一次会面就将人打入失望的谷底而毅然决然的老死不相往来呢。我想这也是很多人费解的一点。直到度过《窄门》中类似的一段:
“不,杰罗姆,幸福不能让我们满足,它也不应该让我们满足。这种乐趣无穷的满足感,我不能看作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秋天见面时不是已经明白,这种满足掩盖多大的痛苦吗?……真实存在的!唆!上帝保佑并非如此!我们生来是为了另一种幸福……我们以往的通信毁了我们秋天的会面,同样,回想你昨天跟我在一起的情景,也消除了我今天写信的魅力。我从前给你写信时的那种陶醉心情哪里去了?我们通过书信,通过见面,耗尽了我们的爱情所能期望的全部最单纯的快乐。
现在,我忍不住要像《第十二夜》的奥西诺那样高喊:‘够了!不要再弹!现在听来,不如刚才那么香甜。”
我想,费尔明娜之所以失望,不是因为阿里萨冰冷的眼睛,青紫的脸庞,即使那天阿里萨以王子的形象出现在她面前,她也一定会感到失望,因为她曾将生命里的一切意义都赋予强加于这段爱情,然而随着她独当一面自的我的开始觉醒,爱情已经不能给予她力量,当她可以靠自我来实现想要拥有的一切时,那些被强行赋予的,包裹在爱情上的一层光环就消失殆尽了吧。
因为篇幅和阅历的限制,对这本书的解读还有很多不深刻的地方。只是觉得,能写出极致孤独如《百年孤独》,极致爱情如《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是一位生活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