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辄票房、鲜肉的电影环境下,导演李杨显得格外另类,其作品往往以暴露中国底层阴暗面著称。2002年,43岁的旅德新锐导演李杨因其处女作《盲井》一举击败《英雄》捧回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而声名鹊起,在2007年的《盲山》之后,他终于推出作为“盲”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盲·道》,完成这个第三部曲足足用了十年。
《盲·道》相比前两部作品的不同就在于真正的“盲”,讲述了一个流浪盲童与落魄歌手之间的故事。影片聚焦于流浪乞讨儿童的社会问题,李杨延续了之前的观察性视角,不仅再现了乞讨儿童的日常生活,更主要的表现了人贩子拐卖儿童的罪恶、制度监管“盲区”内的贫穷、落后、罪恶,包括儿童失学、村民的粗鄙等诸多问题。李杨自饰影片主角赵亮,是一名成天扮成盲人坑蒙拐骗的落魄歌手,而盲童晶晶(杜函梦饰)则一直被犯罪团伙控制在街头乞讨赚钱,目睹了一幕幕阴暗面之后,赵亮决定将晶晶从犯罪团伙中拯救出来,故事由此展开。导演使出浑身解数让观众感受边缘人群的真实现状,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状态完整细腻地表现出来,让观众看过后自己品评、反思。
毫无疑问,像《盲井》《盲山》一样,纪录片风格的《盲·道》因其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而再次使观众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种震撼感首先是源于它的社会真实性或者说残酷性,其次是钦佩主创者的艺术勇气和社会道义。电影中所说的事就如它的名字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能见光的,都是在背地里、黑暗里所进行的动作,三部电影都用一个相同的“盲”字一针见血地向观众展示开来。影片中,在赵亮的帮助下,晶晶不断反抗逃跑,可谓历经磨难。整个叙事过程接近自然主义,不管演员阵容还是场景选择,导演都极力向现实生活贴近。为了拍好《盲·道》,李杨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关于留守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的报道,并亲自走访救助站和福利院寻找第一手的资料,可谓用心良苦。
长久以来中国就是缺少这样观察性的电影,缺少真正在关爱社会进程中边缘性、受伤害人物的作品。而往往纪实风格叙事片却又由于淡化情节,淡化冲突,往往带有“生活流”手法的那种冗长、单调的沉闷感,表演也偏于自然主义的琐碎、乏味,但是《盲·道》让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努力——他试图对人性进行深入探讨。也许还有些不够成熟和完美的地方,但作为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在娱乐片泛滥的今天,为影视制作的良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观众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我们期待这部影片能有好的市场表现,也期望能够欣赏李扬更多更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