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社交在国内火起来,应该是无密,借助行业基本的薪水普调事件,在互联网圈内先火了一把,随后就有无数个产品跟风而起了。想来离自己做树洞也有一年了,这应该是提升自己对人性的把握、对社交的理解的一次最好机会了。谈谈这段经历以及自己对匿名社交的理解吧
从两个维度:吐槽对象和内容公开性,先简单把匿名社交分类
- 朋友间内容开放的匿名社交
- 朋友间内容私密的匿名社交
- 陌生人之间内容开放的匿名
- 陌生人之间内容私密的匿名
为什么会这样来划分呢,说说我理解的社交
<u>每个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出的声音,都有目标听众</u>,他希望说给某些人听。哪怕自说自话的日记本,有时也会有一种期待被人发现的渴望。每个人在社交平台上的所有行为,不过是为了在那个平台上<u>构建一个自我</u>。不管是实名也好,匿名也好,都需要一个听众。
如果说听众是对象,那内容是否公开就是场景了。举个小例子来说明开放和私密之间的差异,现在很多的QQ群、微信群,活跃的群员经常就那几个人,有时候经常出现2个人在那聊天,而这种在群里,哪怕是1对1的聊天,也和私密1对1聊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在匿名之下,用户不需要为他人眼中的自我来负责。在实名之下,用户满足自己的嗔,采取的方式是更多的展露自己风光的一面,不想自己的比别人的差。<u>那在匿名之下,每个人都成为了无名氏,特别是内容还在公开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容易成为了乌合之众所描述的“群体”</u>。不必承担责任,隐藏在人性里的本能:野蛮、破坏性、欲望,能够被释放出来。这种群体的效应可以有积极正面的情绪,但是更容易成为负面情绪倾泻的出口。用户满足自己的嗔,采取的方式就可以是通过贬低、辱骂的方式。
朋友间内容开放的匿名社交
无密的模式基本属于这种形式,大部分的内容都会与你有关系,可能是朋友(朋友的朋友)发的或是赞过的
从需求的层面来看
当潜在的受众是身边的朋友(包括朋友的朋友)时,用户能吐槽的内容和频率都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平淡的,可以设想一下,朋友之间匿名可能的情况
- 首先不想被猜中身份,吐槽的内容就不会太具体,可能会吐槽行业、公司内的事件,或者某个大家公认不nice的人(也可以是领导);
- 会有一些有趣性的玩法,不管是恶作剧、表白等等
- 另一种形式的炫耀,有点像游戏虚拟世界里的豪侠,在匿名社区里,也能满足自己是个稳拿的幻想
可以看出,朋友间的匿名,天然就不是一个很强且有持续性的需求,不足以单独支撑起整个产品,很容易成为低频产品而逐渐遗忘,只会在某一两个特定时期被大家记起。更为重要的是,匿名模式下展现人性恶的一面,借此来发泄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满,而且用户能够意识到,是<u>身边朋友之间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在与自己相关的情况下,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是无法得到释放的</u>。很有可能会造成话题用户的流失,如果匿名吐槽的对象都看不到了,吐槽者得到的快感也会小很多。
这也是朋友间内容开放的匿名社交,很少会在成熟的SNS上成为一种功能,在在熟人社区里,彼此还是在带着面具的交往,更多的也是正向形式的释放人性,我会通过展现我的好来满足优越感,而不会说别人的差(试想一下在朋友圈有匿名发布的情景,晒娃党、自拍党被骂惨?);匿名,释放出来的负面情绪,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预估的。
朋友间内容私密的匿名社交
首先想说的是,这种匿名,不是双向的,一般是收信人在明处,发信人在暗处。比如偷偷写封情书,但是不敢署名;偷偷用马甲加了朋友,不管是谩骂还是表白……
这种形式对于不匿名的一方,体验是很不好的。单独撑不起一个产品,而且对现有的产品也是弊大于利,因为讨好了一小部分用户,但是很惹恼更多的用户;况且,马甲也能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就不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