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戴维·布鲁克斯(David·Brooks)的《社会动物》(Soical Animal)一书以及胡钦元的《为什么阶层会固化》一文,一直在不由的思考一个问题——读高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先来说说我的前前前一辈子吧。初中的时候,自己的成绩一直都还算凑合,属于不上不下(数英物),偶有亮点的层级(语化)。绝对不是好学生,但也不算特差生,对于学习成绩也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自我感觉只要努力就还有上升的空间,所以每天也能背着个小书包和亲爱的小伙伴们一起辛辛苦苦快快乐乐的学习着生活着。
转眼到了高中,理科的课程好像成了我眼中“仇家派来故意整我“的角色。无论我怎么“努力”(自以为的努力)的“讨好”他们,可总是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现在明白除了家庭环境、教学质量等外在的因素之外,更多地是自己没有一个目标,而且确实没有做到刻苦努力及懂得遇到问题后如何主动思考并找到学习的方法。
上了高二以后,我对于理科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行动上就基本不做什么抵抗了。”随波逐流“这四个字基本上可以概括我当时的学习状态(那时流行的是“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类)。当然,对于当时更擅长发散思维的我来说,文科课程似乎更具有吸引力,这也是学习生活中唯一能够让我内心得到安慰的地方。但政治历史这一类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又始终是自己的短板,所以我高中的整体成绩依然不容乐观。
记得那时在学习之余,我常常会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些东西呢?做这么多复杂的卷子,这些对于将来的工作有用吗?而且这样为了考试而学难道不会和实际应用脱节吗?虽然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但对于自身现状、未来人生的眼界和自己本身所具备的思考能力让我将问题只能问到这里,并没有再进行下一步的思考或者行动。
很多年以后,我听说当时有个同龄人,高中的时候学不下去,就干脆不想上学了。于是便和小伙伴逃学跑去卖烧鸡,结果赚钱赚的倒是不亦乐乎。不过最后他还是被父母抓了回来,继续回到学校读书并参加了高考。后来认识的一个妹子也是和当时的我一样的想法,但幸运的她经得家人支持,高三毕业后直接办理休学然后出国学习了一年,回来之后便以另外一种状态重新回到大学继续读书了。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看看当时的自己,多么无知愚蠢!当时的想法,多么幼稚可笑!当然那个时候的自己也算得上是无忧无虑,至多只是对于学习或者学习成绩本身感到困惑苦闷,倒是没有过多其他的压力或者焦虑。那个时候,网络还尚未普及,信息传递的途径有限,身边的大部分人除了课本,读的最多的书恐怕就是武侠言情漫画了,没有太多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见到更多的牛人,以为真实的生活就是自己方圆五公里的范围,大家都活的差不多,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忧虑了。
写到这里,我想回忆应该告一段落。虽然这么多年来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长进,但毕竟随着时代的巨大变迁、科技进步的一日千里和互联网的极速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只是现在看来,这变化似乎太过被动太过缓慢,从而对行动的影响也并不那么明显。
结合自己以上的一小段人生经历,我想,如果《社会动物》中,8年纪的埃丽卡没有勇敢倔强的冲进“学园”的会议室,理直气壮(“我10岁的时候想去新希望学校念书,结果他们不收我。我跑去社会机构找那里的工作人员,可是他们还是没有录取我,最后他们动用了3名警察才把我弄出去”)、底气十足(“现在我已经13岁了,我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举止算是得体。我觉得我够资格来你们学校就读,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去问任何人,我还有推荐信”)地向着25个陌生的大人包括“学园”的创办人说出自己的愿望——“我想来你们学校上学”,也许她最终只能在社区的普通学校继续她的学业。而她最终的人生轨迹会是怎样,我们将不得而知。
如果胡钦元没有在18岁那年遇到那个以”10点睡5点起,以坚持锻炼,热爱读书“为“唯一习惯的、甚至本能的、再自然不过的生活”,同时家世国内占位前5%的朋友,他也许会更晚的才奠定自己的成长理念(而且可能还是另外一种),也许不会认识到“以我们普通人的努力程度,其实连抱怨的资格都没有”,并在出国后以其为榜样努力奋斗,也许我至今也看不到这篇《为什么阶层会固化》——近期不自觉地读了很多遍的文章。
其实高中只是一个人生阶段的标签,并不是说这三年就一定能够决定人一生的走向,或者说决定人生的时间就只有这三年而已。它只是代表人生中应该最早做选择、最早真正奋斗的年纪之一。但无疑这个阶段努力与否带来的结果对于我们整个人生的走向都具有标志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比如高考比如选择人生的方向比如其他的方方面面等等等等。因为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个阶段的人,其身体和心智已经逐渐脱离孩童而趋于成熟,趋于一个需要也能够自己去做选择的时刻。
高中其实是让我们在有一定知识基础(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前提下,通过一个阶段(高中三年)进一步的努力进而了解自己该如何选择接下来的人生之路或者说人生努力的方向。世界如此广袤,知识浩瀚如海,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要或者最需要的那条路。而高中就是许多条路的分叉口之前,我们都要必经的那一段。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智力、性格、知识体系及知识积累的程度,甚至包括所处的环境、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自律能力、专注能力及行动力,都对选择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三年里,对于这些因素中可控的那一部分,我们还有时间、还有机会去努力、去积累,再去搏一把。
有人会说,现在的竞争如此激烈,从幼儿园小学就已经开始优胜略汰了,到了高中才努力,这还来得及吗?对于这点我不否认。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今的中国,对于大多数而言,只有高考才是衡量绝大多数人读什么样大学的准绳。而进入社会去工作就业的时候,除非你的专业水准牛到可以让对方不问学历就看能力,否则,你所持有的最有含金量的那块敲门砖就是大学文凭。而且,从幼儿园到初中的知识积累尚浅,用三年的时间去弥补,对于高考这种应试教育的考试,只要方法正确并能付出足够的努力,正常程度的追赶是完全来得及赶得上的。
我们崇尚进取型人格,也倡导生活要向前看,去努力、去行动、去积累,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但是人生之路从来都是单程的,努力向前走的同时偶尔也需要回顾一下曾经的过往。去认真的看一看我们这一路走来的人生旅程,看一看我们是如何从最开始,一步一步走到了这里,站在了今天所在的位置。
过去的只是人生经历,而不是一种负担,真实面对自己的曾经,才能明白真正的自己,才能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