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读了很多文学作品,哲学,美学,艺术,被人指责这么多书都白读了。
近半年读了不少实用类书籍,却总是觉得若有所失。想要读点哲学美学,却已经没有当时的心境,读不进去,也觉得浪费时间。
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
《越读者》告诉你答案。
世界真的很神奇,当你心心念念想要寻找答案的时候,答案就会自动出现在你面前。
上大学的时候,我虽然算不上学霸,但也是个爱学习的人,经常去图书馆看书。
看的最多的就是文学类、哲学类和美学类,当时觉得自己很幸福啊,每天可以看这么多有趣的书,而且觉得自己很厉害,别人都在做兼职,我在图书馆看书。
结果,等到自己毕业了,一脸懵逼。
别人做兼职的很快找到了工作,我拿着空空如也的简历,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好像就只会读书。
后来,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上班之后,因为很多不懂不懂,挫折不断,做出来的业绩也很让领导不满。我就很费解,我读了那么多书,按说在各方面比那些不读书的人要强很多,为什么他们能做那么好,我却每次都垫底?(原谅我当时无知的想法。)
那时的我还有几分心高气傲,不愿意去请教别人,总觉得所有的只是都在我看过的那些书里,何必再去请教别人什么。
再加上上班之后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看书,就算拿起之前的文学作品,再看时总觉得浪费时间,这些东西有屁用。就像别人说的,我知道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后来渐渐有了些时间,开始思考,觉得自己不能总是看一些太虚的书,应该看一点和自己工作相关的。于是便搜寻了大量这样的书籍开始看,学习了之后,我的工作也顺利了不少。
可当我阅读这些实用类书籍的时候,又觉得这些书不过是一时之用,用过了就丢了,价值实在不大,和那些永恒的经典比起来,差太远。
可现在再让我读经典,说实话,我已经读不下去。
于是,心有戚戚焉。
在不断的学习接触新事物的时候,我遇到了一本书《越读者》。
作者是郝明义,那本台湾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他出版的。
他在越读者中将书籍分为了四种,且以美食为喻。
第一种书籍被称之为主食,是为了满足自己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
第二种书籍被称之为美食,美食的阅读,不针对人生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之道,但是却可以帮我们从一个看来间接却十分根本的方向,思考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第三种书籍被成为蔬菜水果类,帮助我们查证不懂的字词之类的书籍,《辞海》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第四种书籍被称为甜点类。我们阅读这类书籍就是为了消遣娱乐,是一种休闲的活动。
如果用这四种阅读来衡量我大学时的阅读的话,那我就是美食吃多了,从来不吃主食,能长大吗?工作以后,吃了太多的主食没有吃到美食,虽然可以长大,可是却无法长得更好。
由此,我也释然,读书并不是要求我们只读一类书,或者是不读什么书。读书应该是相互搭配阅读。以一周七天来算,每天都要吃点主食,美食隔两三天吃,蔬菜水果每天来一点,甜点可以吃,但不可多吃,不然也会坏事。
读书,不是只读一样的偏见,应是有重心,又多方涉猎,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