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我扛着一只大皮箱走了十几里山路,然后从石城县小松镇坐了6、7个小时的汽车来到了坐落在南昌市北京西路的江西师范大学。
当时长期卧病在床的母亲已经病故一年多,大姐二姐均已出嫁,大哥大嫂也已分家,只剩下近60岁的父亲和我相依为命。
父亲把家中最值钱的一头肥猪杀了,再加上亲戚朋友们的拼凑,总算为我凑齐了要交的学杂费。
交完各项费用,带来的钱已经不够我买其他的日常生活用品。面对没有生活费的巨大压力,本就为高考分数超过重点线20多分却被提前录取到师大而万分沮丧的我,丝毫没有别人刚进大学的那种兴奋与新奇,只有一个人忧愁地踟躇在大学的校园。
好在当时国家对师范生每个月75元的生活补助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也让我在找到机会开始兼职之前有了喘息之机。
大学的第一份兼职来得很偶然。当时校报针对新生军训开辟了一个专栏,班主任王燕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写写军训的心得投稿到校报去。我本就喜欢写作,再加上当时担任班级团支书的自觉带头,于是投出了自己在校报的第一篇稿件。军训还没结束,自己的那篇军训心得便在校报刊出。虽然只有短短十几行文字,却也是自己人生中第一篇发表的豆腐块。更没想到的是,竟然还有稿费!
当从校报胡弢老师手中接过2块钱的稿费时,内心的激动分明溢在了脸上,目光中也多了几分坚定和希冀。
很快,我加入了校报记者队伍。从此,除了上课学习和策划组织各种团支部活动,我的大学生活比班上同学多了几分忙碌。当大家餐后高谈阔论或午间静静休息时,我奔走在校园各处采访师生;当夜深人静寝室的同学们酣然入睡时,我在床边的小台灯下奋笔赶稿……
这样的忙碌,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除了一篇又一篇文稿在校报刊出并换回不少稿费,我还被校报推荐担任了《江西青年报》学生记者,撰写的各类文稿也陆续在《江西青年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南昌晚报》、《江西日报》、《赣南日报》、《家教导报》、《自考世界》等各类报刊杂志刊发。
大学的第二份兼职,是从大一暑假开始的。那个暑假我没有回家,于是像别人那样找了一块纸板,在上面写上“家教”两个毛笔大字,和几个同学一道在北京西路的师大门口“摆摊”。或许是开价不高,幸运很快便眷顾了我。第一份谈成的家教是给一个5年级的男孩辅导作文;同时谈成的另一份家教是给一个爸爸在江西某著名药厂任高层的初一女生辅导语文。暑假一结束,辅导5年级男孩作文的兼职便结束,辅导初一女孩语文的兼职却持续下来,一直到她顺利考上了理想的高中。由于接触时间长,孩子对我也建立了心理信赖,很多不想和父母交流的心里话也愿意向我诉说,据此我还写了一篇《爱的危机》在《江西青年报》的心理咨询版发表。
第三份兼职可以说是我所有兼职中赚钱最多的。大三上学期临近寒假,学院一位老师告诉我,江西教育学院在招聘兼职教师,工作内容是用一周时间给那些要拿学历而利用寒假前来教育学院集中上课的在职人员讲完一门课程,同时命好考核试题,并在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后负责批改试卷。经过三轮试讲,我顺利成为江西教育学院的兼职讲师,并利用寒假前一周时间赚到了近800元,然后欢快地回老家和父亲过了一个肥年。抓住了这次机会,让我此后几年一直得以在南昌众多民办高校兼职讲课,并延续到读完研究生离开南昌。从此,我不再为学杂费生活费担忧,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校园的小富豪,在同学中最早配上BP机和诺基亚板砖手机。
没有了生活后顾之忧的我,此后的兼职便更多地随了自己的兴趣。先是和班上几个同学创办了院刊《奔流》之后,担任《奔流》编辑、主编到南昌市《职教论坛》杂志社助理编辑;又与班上戚务念、周石其两位同学一起,参与编写江西省教科所万翼老师主编的《家庭教育100问》;还受聘成为南昌市孺子亭小学课题组成员,参与该校课题研究并发表了自己本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我的大学,便在这样的各种忙忙碌碌中匆匆而过。由于兼职,我失去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