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早些时候微信上线了小程序,着实激起了互联网圈的集体高潮。这一周观察下来,并没有什么产品借着小程序的发布而迅速蹿红。圈内圈外仿佛两重天,也在侧面印证了小程序的价值还有待挖掘。
为什么是微信?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了6-7年之后,现在已然进入了平台期。可以做的方向基本都做了,可以覆盖的用户也基本见顶了。创新和流量越来越奢侈。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微信寄予厚望。微信首先有巨大的用户群(7-8亿用户),活跃量和使用时长都堪称巨无霸,这就代表在微信内有巨大的流量可供开采。微信生态内开发基本是基于H5技术,H5技术相对于客户端技术,优势在于开发成本低且不依赖发版随时可部署。流量多和试错成本低,就为新产品新想法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
微信的围栏
小乐帝前一阵尝试利用微信的生态,低成本试错做稍后阅读的产品,最终通过实际调研分析打消了这样的想法,调整了方向。在微信内做产品尝试会遇到两个问题:微信本身能力的竞争与产品服务能力瓶颈。
稍后阅读服务的需求场景特点是基于分散内容源的人工筛选聚合。在微信内容存在多个内容获取场景:搜索、订阅号、朋友圈、好友/微信群等,内容源自然是多的。但微信自带收藏及各处收藏入口,基本能满足内容源人工筛选聚合的需求。即说首先稍后阅读在微信里,不算是明显的痛点。
这也是微信生态内各产品经理遭遇的尴尬。诸如本次利用小程序推出的今日头条lite版、好奇心日报、轻芒杂志等内容类产品就略显鸡肋,原本在微信生态获取内容便不是痛点,这些公司分配资源来做小程序,更大意义在于熟悉小程序特性而非产品本身。
算上小程序,微信目前提供给开发者三种形式来为微信用户服务:订阅号、服务号、小程序。订阅号优势在于每日可发送消息,拉活能力好,但发送内容只限于通发的模板内容,开发者可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受限;服务号优势在于可个性化服务能力较强,但每月只能发送一次消息,用户触达能力过弱;小程序优势在于更强更原生的个性化服务能力,但无法主动触达用户。
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完整链路。无不是提供给用户优良的服务能力拉新用户及主动触达用户的来留住用户。微信为开发者提供的三种解决方案,显然是有意阻断商业模式链路的打通。
微信确实从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践行用完即走的理念。微信的围栏,对于用户不被打扰来说也许是好的,但对于第三方开发者的潜台词更多地可能是:安安心心给微信打工,别想太多。
轻应用or小程序?
移动互联网发展这些年,H5与Native之争便一直存在。小程序的概念,说起来并不新颖。早年有百度轻应用、火速轻应用等都希望构建轻应用生态,但后续都不了知。说到底是平台无法解决好用户体验和开发者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
百度轻应用相比于手机桌面的应用,入口深发现和使用成本高,且H5体验不及native好,整体来说用户体验不佳。同时百度轻应用无法给第三方开发者足够的支持来跑通商业链路,第三方开发者更多是希望用户握在自己手上,而非过一遍百度的手,被扼住咽喉。火速轻应用更为初级,本质上来说轻应用产品一开始构建的便是双边市场,火速轻应用既无资源也无创新能力,仅靠梦想是无法做成事情的。
小程序相比轻应用产品部分解决了用户体验的问题:基于社交关系发现和基于线下二维码发现,接近native的体验。仍无法解决好第三方开发者商业模式链路走通的问题。
长期来说,小程序仍然会不温不火。这显然不是做小程序的产品经理希望看到和承认的。但张小龙显然早已看透一切。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读书会
关于产品经理读书会
专注于为爱读书的产品人提供书籍推荐、读书交流、以书会友的环境,欢迎爱读书的产品人分享读书感悟、找寻改变世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