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聆听,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侧耳倾听的话,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的时候,风呼啸而过,卷起冬树的叶子筑起一道围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
再次读起这段文字,当初看电影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动仍旧荡气回肠,德江太太勉强地弯下腰去听油锅中的红豆沸腾的声音,用那双满是创伤的手轻轻扑扇着蔓延开来的雾气,那种心满意足的享受让我至今都无法忘怀。是要经历到什么样的阶段,才会对一花一草甚至是一颗豆子都如此百般呵护?
《澄沙之味》是继《幸福的面包》之后第二部让我这样眷恋的日本治愈系电影,看完之后我觉得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出现另外一部能够代替它在我心中地位的电影了。
都市一隅,樱花盛开的公园内,经营着名为“铜锣之春”的铜锣烧专卖店。拥有不堪回首过去的千太郎因缘际会成为专卖店的雇佣店长,他和作为常客的初中生若菜日复一日打发这无聊单调的时光。这一天,一位老太太不期而至。她名叫德江,想留在在这家店打工,可惜再三请求都被拒绝。后来德江带来了自己熬制的豆馅儿,意外地打动了千太郎。之后,这家原本门庭冷落的小店仿佛重写了自己的篇章。
电影前面有一幕是樱花树下,德江太太抬着头沐浴在从花瓣间隙洒下的阳光,画面很短,没有任何语言,却很奇怪地直接给了我第一印象,“电影想要塑造的这个形象,应该是一个很爱生活的人。”那些会去在意生活中这些小而美事物或场景的人,一定不会让自己生活随随便便将就。她确实是。
有谁会去慰问到公园里一棵如此常见的樱花树,但她会问,“这棵樱花树,是谁种下的?”当樱花都已凋落了,她像孩子般摆动自己的手臂,跟那些风中摇曳的叶子打着招呼。后来凌晨时分,她在等店长的时候,一直观赏着树上的一颗樱桃。
张德芬在《我心温柔,自由力量》中写到,“生活中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小而美的事物:一个深情的拥抱,一束蓬勃的鲜花,一张充满生气的笑脸......正是这些美好的瞬间,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幸福感。如何能够让这样的瞬间越来越丰厚,让它闪耀的光芒穿透每一个平凡的日常,抱着这样的信念,我们做了这一本主题的书:诗意而有力量的生活。“
记得上次走在CBD的道路上,虽然带着满心的不愉悦,但当看到草丛上盛开的花,阳光照射得一半阴影一半璀璨,真的会感叹,“活在这个世界上真好。”前几天匆忙出门前,发现一束阳光倾泻在我的书桌上,刚好照影在了我的手鞠瓶子上,竟然慢下来拿出手机拍了张照片。还有那天上班期间,写稿写到到思绪混乱,无意扭头看到了窗外那一角的景色,立刻把自己代入到了北欧的乡村田野小惬意之中。
在生活美学里,我们强调美,并不是匆忙地去赶艺术的机会,而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不强求,不造作,生活本来如是。
这只是电影穿插的极小帧画面,但我却好喜欢。
整部电影最动人心弦的部分,大概就是制作豆馅儿的过程了。像开头引入的那一段话所说的,德江太太简直是把做豆馅儿当作了艺术品在创作。记得在这之前她得知千太郎用的是罐装的豆馅,非常难以接受地说出了一句话,“铜锣烧的豆馅是灵魂,为什么要这么随意对待。”好像别人糟蹋了自己什么心爱之物一样心疼不已。而其实这之中,是可以看到我们对待一件事物的不同态度会带来多么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是仪式感,但本来就是这样。
剧片中的铜锣烧豆馅儿制作过程是这样的:豆子浸泡干净,倒进铜锅里煮熟后倒入过滤器,用冷水一直冲洗,否则豆子会变苦。
冲洗完之后再次倒进铜锅里,再加水,慢一点,慢一点。
等到蒸汽的味道有变化了,再盖上去让水汽冒出来多一些。
把铜锅放在水池里再冲洗,因为这些温热的豆子很容易破掉,所以德江一直呢喃着“轻柔一点,轻柔一点”。
苦涩的汁水会浮在水面,直到水变清为止,加糖。用铲子在锅底上搅动,保持竖直,速度快一些,不能太用力。她一直嘱咐千太郎小心地移动铲子,不要压碎豆馅了,而是靠小火慢慢炖。
温度降下来后加入凝胶,轻轻摇一下,然后让它滑进锅里,再等2个小时。从德江太太说的在太阳先生露脸之前开始制作,到11点钟开店,整个过程至少要6个小时。
“真是很复杂啊。”
“因为我们在招待它们啊。”
“招待吗?招待我们的客人吗?”
“不,是这些豆子。它们大老远地从地里过来。“
“我们还要再煮吗?”
“立刻就煮的话就太失礼了。我们要让豆子适应这些糖。好比说,就像是第一次约会一样,年轻人要花时间亲近一下。”
虽然我不知道现实中的铜锣烧豆馅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繁杂的步骤,但就是仅仅看这样的过程,都会觉得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大概因为自己一直在手工的圈子里,很容易被一份匠心所触动,德江太太制作豆馅儿的过程,就是让我看到了匠心。
中国古人崇尚格物致知,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会做出灵魂。一个铜锣烧而已,却可以做到这样,可以让一个从来不喜欢吃甜食的人赞不绝口,甚至改变了他做一件事情的态度。最后不只是德江的豆馅儿改变了“铜锣之春”的经营状况,德江太太对生活的热爱和那份匠心追求,更是让千太郎不再去逃避,不再因往事背负着罪孽活下去,而是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去选择喜欢的样子活下去。不喜欢吃甜食,那就做咸的铜锣烧,把它做到最好,未必不可。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德江太太临终前留给千太郎的录音里,说尽了人生。就算是不被世人接受的麻风病患者,一直生活在被隔离的世界里,怀过孩子却没能生下来,遭遇了这么多的不幸,她依然如此乐观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看完这部电影,我回味了好长时间。看完这部电影,我回味了好长时间。
2天之后,我去了巷子里那家经常经过却不曾驻足的铜锣烧店,买了一个红豆铜锣烧。虽然不知道味道是不是电影里的那般,但那份感动却是一样无法自拔。
专注做点东西,至少能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