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圈提到的《逆商》,点进去听了,深深的被一句话感动:“决定你会不会用一个东西,并不在于它难不难,而取决于它对你有多重要”。
《正面教育》是简 尼尔森的著作。听后整理以下:
父母只是孩子的导游,教育孩子应该和善而坚定。当情绪激动的时候,要转身离开,并且告诉孩子:刚才你不尊重我,所以情绪不好离开。
一、让孩子感受到爱,有归属感。有归属感的孩子不会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去犯错。不断的打断父母的工作,就是求得关注。
二、给孩子充分的自尊,真正的自尊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感。邀请孩子加入到制定规矩当中,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幸运的父母盯着孩子学习,盯着他别玩游戏,盯到他上大学,一旦到大学,孩子就会彻底的玩,玩到退学。这不是成功的教育。陪伴孩子写作业时,不要到孩子的背后去偷看他(扣手指。。。)让他觉得被监视,不受尊重。当父母的偷视被证实并加以指责,孩子就会厌恶,为了报复父母,会下意识的让自己重复更多的小动作,恶性循环,甚至自暴自弃。
我们是为了赢得孩子,不是为了赢了孩子。当父母证明自己赢了,那么孩子就输了,长久下去孩子就习惯当一个输家,有了输家的心态,还想让他努力往好的方面发展吗?要用同理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三、要把每一次犯错,都变成孩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变成一个谴责的机会。父母批评孩子是因为父母不愿与孩子共同承担责任,为了不承担责任而划清界限。家庭当中不跟孩子争夺权力。行为失当的孩子是因为丧失信心;当孩子出现让你愤怒、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那是对大人的报复;当你对孩子无能为力时,就是孩子自暴自弃的时候。教育孩子应当是自然结果,家长要确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去规定孩子。比如让孩子整理厨房,不然今天没法做饭,只能吃剩饭。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底限。《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四、“这次考不好,就取消旅游了“,这种是逻辑结果,就是惩罚,结果很糟糕,破坏亲密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只有索取、要求、交换。逻辑教育容易被家长错误运用。
五、家庭当中应当设“特别时光“,不受任何干扰,哪怕一周只有半小时,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重视。另外,父母与孩子可以设立一个心领神会、会心一笑的暗号。比如口哨等。《第三选择》
六、鼓励孩子创意。比如表扬孩子“有探索精神“,而不是表扬孩子“聪明“,被表扬聪明的孩子下次解决问题,孩子会找最简单的方法;而被表扬有探索精神的孩子,下次会更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表扬孩子要肯定动机和过程,而不是表扬结果。表扬结果让孩子只知道事情做对了,但孩子并不能知道为什么对了,所以下次不能保持良好的行为。
七、寻求权力的孩子,往往觉得父母不爱他。家长歇斯底里的报复行为,让孩子并不能认识到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孩子报复时,大人不要还击、不计较,保持友善的态度,要准确的反应情感,始终保持友善的态度。
八、不要在肯定孩子后,给他提更高的要求。安排一些小成功,多关注孩子的优点。
九、《积极的暂停》要训练,然后让孩子迅速的回到平稳的状态。让孩子亲自布置自己的暂停区。比如站棕榈树下冷静。积极的暂停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惩罚。教会孩子积极的暂停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心情不好时可以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感觉到渺小的环境,比如大海、山川。
十、启发式问问题的时候,不要用“为什么”,让人感觉像指责。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十一、设置“家庭会议“ 。 开会要有秩序,有主持人,有次序的发言。
家庭会议结束的最后一项,规划下周的一次娱乐活动,要全家成员一起参加,比如一起野餐,让孩子更期待会议。
十二、单亲家庭不是失败的家庭。单亲家庭事实上只是他们的选择。父母要正确面对,父母的角色不变,依然爱孩子。中国的单亲家庭很庞大,不要给单亲家庭的孩子打上烙印,限制孩子的可能。比如教师评价一位女孩数学成绩不好:“女孩子理科不好,是普遍现象”。而评价一个男孩:“他不够专注,他不够用心等“,评价男孩的用语都是暂时性的、是可以解服的问题。而女孩听到相应的话后,更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认为这件事没办法,只能认命。孔子、孟子都是伟人,但他们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单亲家庭并不会限制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