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个漫长的季节,阳光正好,恰好躲在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不那么耀眼,却很明亮。有时时间过的很快,有时时间过的很慢,永恒的刻度似乎也会随着个人的际遇和心境而波动,那么回到漫长的季节,那些年的东北沃土上,看看那如烟往事。
中国人的焦虑,往往不在于突然被抛向了某个巨大的灾难里。而在于自己明明拼尽全力、按照完美人生的模板过日子,生活却无可挽回地离期待中的样子渐行渐远。
剧中的夕阳红三人组看似来自90年代的东北厂区,其实各个在演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故事的背景选在了秋天,而非更带有地域特质的冬天。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镜头对准的都是金色的阳光、宽阔的厂房、明媚的玉米地。但画面越明亮,故事中的气氛就显得更让人压抑、沉闷。
而这正是所谓“东北伤痕文学”的底色——被命运捉弄、欺凌并抛弃的真切失落与忧伤。桦钢与王响的悲怆结局,正是那一代人集体命运的隐喻。它拍摄的不是东北工业的废墟,而是这个庞然大物一点点死去的过程。
对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已经很难去理解和感受,对于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职工,“单位”这个词汇意味着什么?在那时,单位,意味着一切。
在很多东北小城,一座城市的兴衰,往往只和一家国企的兴衰有关,所谓“企业办社会”,即往往是一家企业的发展,衍生出了完整的社会体系。
站在今天回头看,以全开的上帝视角视角,我们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国企改革势在必行,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当时的阵痛,是时代之殇,不可避免。
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没有90年代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的深入改革,没有与之相伴的轰轰烈烈的下岗潮,那么中国经济不太可能取得后来那般举世瞩目的增长。
后来者常以“结果正确”来印证,那一代人的遭遇未可厚非,他们的彷徨与牺牲,有其“正当性”和“必然性”。但真的如此吗?或者说,必须如此惨烈,而没有其它可以“软着陆”的方式吗?时光不能倒流,历史无法重写。我以为,发出这样的疑问,其意义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警惕。
“往前看,别回头。”这句话不似一句告诫,而更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存哲学。或许是我们要面对的苦难实在太多,所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仓惶地走过任何不幸之后,都已经习惯了“向前看”。
向前看,不意味着前面有美好、确定的未来。但过去已经注定崩塌,只有别回头,才有走出绝境的可能性,这是故事的结尾,也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用以自渡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