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暴力沟通》中指出:遭遇他人的痛苦时,大家经常会提出建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态度。其实倾听才意味着全身心的体会他人的信息,这才会为别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条件。
让宝宝了解害怕是因为有恐惧的情绪,然后再引导孩子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很多小宝宝因为年龄小,可能还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心理,只会低头哭泣,把害怕的情绪深埋在心中。家长应该细心观察,正确地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2、接纳和认同宝宝的恐惧。有调查发现:90%的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都曾经产生过恐惧的反应。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恐惧都是小题大做,根本没有必要有害怕和恐惧的心理。比如说,有的小宝宝看到一只毛毛狗会被吓哭,而大胆的宝宝会很开心的跑过去和小狗玩耍。家长可能就会说,人家的宝宝都不怕,你有什么可害怕的呢?真的是太胆小了啊。
当孩子对父母表达出自己恐惧的事物和情绪时,没有得到家长的接纳。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这种恐惧是不应该有的,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他们可能会对自身的存在产生质疑的想法。父母的接纳和认同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让宝宝感受到畏惧和害怕的心理都是正常的。即便是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也有这种害怕的心理。
我经常对两个娃说,妈妈小的时候看到狗和猫这类小动物,都非常害怕,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他们的可爱。慢慢引导孩子,走出这种恐惧的心理。
3、和孩子一起面对,克服恐惧。大多数孩子都有怕黑的心理,感觉到黑暗中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才会像我家二宝小的时候那样,质疑黑暗中有怪兽、有坏人,有很多可怕的事物等等。
家长平时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用一些恐吓的语言。比如说,如果不听话,外面的怪兽就会把你抓走。小宝宝对于外界的事物还处于积累的阶段,根本无法分辨什么是怪物,会把很多事物都想象成恐惧的怪兽。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夜晚一起出去走走。让宝宝了解黑暗中可以玩很多有趣的玩具和小游戏,比如说投影夜灯,让娃按一下家里的电灯开关等。这样会让孩子慢慢发现,黑夜中有很多的乐趣。即便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孩子也能够勇敢地面对黑暗。
当孩子说出害怕,产生恐惧的心理时,家长还应该及时地帮助宝宝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给予正向的鼓励,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会一直站到自己的背后。这样才能够真正走进宝宝的内心世界,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给娃正向积极的回应。陪孩子慢慢克服内心的恐惧,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