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的今天,有一场天崩地裂的灾难。
十四年了,我们不愿想起、谈起。但客观存在的事实,忘记历史,怎么懂得珍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震幅与唐山大地震相当。
回首当时初闻灾难来临,我立马晕了。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应急救援,如何降低风险。我不愿看到群死群伤的场面,惟愿我们四川老乡的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最低。
后来从电视上看到,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北京等地均有震感。
从媒体中了解到,截至2008年5月12日17时2 8分,发生300多次余震,最大震级6级。这次地震是继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两县发生7.6级地震以来,近32年发生的四川省内首次7级以上地震。截至2008年5月13日零时,四川地震灾区已发现死亡人数近万名,甘肃、陕西等其他地区死亡人数180多名。
记得当时全国人们都议论这次天灾人祸。邻居张叔说,地震之前都有征兆,这汶川地震局怎么搞的,干什么吃的,不就是每天进行测量吗?为什么不早预报防患于未燃呢?在铁路工作刚退休在家的刘叔也感慨万千:年初冰雪灾害刚刚消失,4.28胶济线人祸惨案惊魂未定,5.12四川汶川天灾地震纷沓突来,离8.8号的奥运没有多少天了,我们的国家今年真是个不平年啊!
任何自然灾害,对政府的治理和应急能力、社会的生活秩序和心理压力都会形成极大挑战。面对已经发生的灾害,我们必须构建更高的公共理性,共赴时艰,共渡危难。灾难发生后,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赈灾本身,是积极救援、严防谣言、防止恐慌、稳定情绪。
后来,事实证明,我们国家具有抗风险的防范能力,确实这样做的,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各界人士齐心协力,保障民生,恢复被破坏的生活秩序,消除谣言与恐慌,逐步恢复重建,取得抗震的胜利。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面对灾害,恐慌是人的正常反应。但过度的心理恐慌,会造成个体认知混乱,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降低,谈灾色变,闻灾心惊,未灾先乱,从而不能有效地规避灾害。一旦出现社会心理恐慌,造成的社会危害,则往往比灾难本身危害更大。轻则造成社会波动,重则造成社会骚乱。因此,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出现恐慌与盲动行为。
一般来说,在面对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性灾害,容易产生盲目从众心理和行为。亦即人们常说的群体性盲目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上也称非常规集群行为。特定环境下的人群,会在某种诱因下,引发集体精神失常现象,称之为“精神病流行”。而一个常见的主要诱因,便是信息来源不是来自具有公信力与权威性的渠道,而是来自小道消息或者谣言。特别是极少数人惟恐天下不乱,别有用心,恶意造谣,弄得人心惶惶。所以,面对一切灾害信息,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甄别,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制造、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
类似于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时刻都可能发生,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可以预防的,还有一些自然灾害尚未找到准确与适当的预测、预防方法。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在考验政府应急能力,也在考验着每一位公民的应急能力、文明程度和心理素质。
目前我们能做的是及早预防,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即使灾害不可避免来临,也要把危害降到最低点,上下齐心,从自我做起,稳定社会情绪,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积极支援灾区救援与重建。
事至现在,谈起当年那场地震灾难,很多人还惊魂未定。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我们,大国崛起,我们相信,面对自然灾害,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没有过不去的坎,象现在的新冠肺炎常态下防控,我们依然能坦然面对,积极防范,迎刃而解,我们坚信:疫情阴霾终将散去,我们的明天会更好、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