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渔者必须先学会自渔。这个时代正在飞速发展,眼下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人工智能随处可见的今天,如何学习才是符合当下学情?才能让这些孩子适应未来的世界?这一连串的问题表明当代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思考,才能对得起嗷嗷待哺的学生们。在近日跟随着金山中学的陈蕾老师细读王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中颇有感受。
接触《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是去年有幸听到王博士来我们学校的讲座,印象很深的是王博士并没有一开始介绍信息技术手段,而是让我们审视自己的教学,这也让我明白了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教学的,而不是为了用而用,最近再细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生为本”四个字,前后联系,使我明白使用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为了打造生本课堂。王博士和陈老师都有提到要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①调动思考力的高效课堂②建立合作意识的团队学习课堂③任务驱动的学生中心课堂。学到这儿,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中是否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力?有没有真正意义上放手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抛出的问题是不是好问题?在课堂上自己是不是强制牵引着学生?发现自己的课堂离以生为本的课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时课堂中的点滴涌上心头:
情景一
在教授《通分》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让四个接受能力中等学生来板演完成这四道题目,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中完成,此操作目的有三:①检测全班通分知识点掌握的如何②以这四个学生做示范纠正同类型的错误③对“通分”这个知识点再次巩固。但仔细琢磨,每次教师指名学生板演,老师真的了解所叫到学生掌握程度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老师只是凭以往的经验指名,因此错误类型真的都能发生在这几位学生身上嘛?这需要打一个问号。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中我得到了更好的处理方法,这时候可以用拍照功能,布置这四道题的任务后,然后走到学生中去看看他们的做法以及典型的错例拍下来,不仅要拍错例,还要拍全对的例子,讲评时先讲全对的例子,进行表扬,然后再展示错例。此举目的和指名学生板演最大的区别只在于,利用学生生成资源,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了每个学生。拍照上传功能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以往的执教的公开课中几乎都有用到,但是为什么我没有把这个功能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呢?因为我没有意识到这个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面向全体学生,是生本课堂的体现。把信息技术带入课堂,不仅仅是课件的应用,像这样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情景二:
《平形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常常因为长方形面积的求法产生负迁移,产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邻边相乘的错误想法,很多教学设计的处理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很多“掐死”邻边相乘的理由,使学生烙下印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等于邻边相乘,仿佛教师此时就很心安,觉得学生不会再犯此类错误,再继续带领着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想这教学设计更多地还是体现“教师中心”教师带领着学生完成操作,一步一步教师都紧紧把控着课堂地步骤,不舍得放手。王博士提出“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我想在这一课中,是不是可以做出一些改变,课始就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五年级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学具,比如方格纸 尺子 剪刀,再把探究的步骤(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告诉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这样是不是更能体现以生为本呢?但我知道我离这样的课堂还很遥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期待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get到更多的实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