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必须互相忍让、关心及仁爱。你们之中,如果有谁不了解某一真理,跟他交谈时,必须及其友好与亲善。你们协助他了解真理时,切莫自以为比他优越,比他天分高。”
—— 巴哈欧拉,《巴哈欧拉圣典选集》
今晚读到这一句时,深受震撼,巴哈欧拉再次提醒我,要谦卑,无时无刻,态度都要谦卑顺从。这段时间,我深刻意识到,谦卑是上帝特赐予我的人生功课。因为不谦卑、争强好胜、喜欢争辩、看不起人、无意识讪笑他人等习性已经从小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从小就是一枚傲娇的小公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与他人相处、合作等互动过程中,困难和挑战日渐凸显。
说教的姿态是因为觉得自己领悟得很到位,懂得多,想得周全,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即便偶尔如此,他人也因我那因为焦急而咄咄逼人的态度,选择敬而远之。
反思自己,很多时候像一个多疑的警察,条件反射地“监督”和“管理”他人的一言一行,或者哪怕是一丁点导致危险的趋势,我都直截了当并强悍有力地掰回来,以便觉得一切“正常运作”。与其说这跟我的职业相关,不如说这种特性已经深入骨髓。
曾经我自作聪明地把人归类,信仰者、非信仰者;虔诚者、不够虔诚者;还在探索的、应该懂很多的…… 这些条条框框把让机械化地去理解人和事物,导致各种偏见和不平等。
对不同的人,我使用不同的原则和给予不同的容忍度。例如:他已经是多年的信徒了,应该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一旦获知他人竟然对某一概念懵懂无知或者随意对待时,我便怒火中烧,脾气暴躁,学了那么久,到底是学什么的,诸如此类的批判和吐槽在内心演了N遍,有些时候,即使忍住没说出口,可是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无形的压力和强行抑制的内在批判。可是换做是一位从来没有接触过信仰的朋友,我会内心平和、安宁,脸上一副耐心和关爱的表情,并循循善诱地一一解释和表达。这么一对比,我都差点被自己的双重标准给恶心到了。
当他人一脸迷妹地称赞我的信仰“资历”时,我常常不好意思地解释说,“灵性的成长跟时间没有关系,跟纯洁度和行动转化度有关。我学习久,不代表我就有多资深……”我以为自己深谙谦卑之道,殊不知仅仅表现在头脑和言语层面。真正的谦卑是带着爱、带着关切、带着友好、带着亲善等可嘉美质。缺乏这些构成因素,所谓的谦卑只是披着羊皮的狼。
为什么我会这么割裂地去区分人呢?这也许跟传统的教育和价值取向有关。学习成绩好几乎成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单一审美和唯一荣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生...... 层层晋级,每一个头衔几乎代表一个不一样的社会地位和未来。而巴哈伊的研习课程恰巧也有不同程度和级别的材料。虽然课程的学习模式跟传统学校的学习模式有非常大的区别(一个注重独立思考、主动提问和友好磋商,大家都是平等的学习者,没有所谓权威的老师;另一种只是讲和听的模式),可是人们,起码是我会下意识地沿用旧有的思维,觉得学了几册教材就代表获得了哪个层级的认知,事实是,很多人学完七册教材还懵懂无知,包括我自己。因为学只是输入,缺少了输出这重要的一环。
通过反思,我渐渐地意识到,真正的理解和“晋级”是在行动中获得的,因此,探究一个人的灵性成长程度,不能仅仅以读了多少册书,看了多少本圣作来衡量。我告诫自己,对待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无论是否巴哈伊,无论“资深”与否,都得谦卑、谦卑、再谦卑。正如开篇的圣言所披露的,我们与之交往和对话的目的是协助他人理解真理,应像向一位国王献上珍宝一样的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