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非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最初接近李杨超越人伦的爱情,便是从这句传颂了千古的名句中体味到的。那是的我只是不明白白居易为何用如此长的篇幅去表达一种讽刺批判,并且批判中又显示了作者对其悲剧的同情。后来随着经历的更多,我逐渐意识到白居易之长恨,或许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恨,而是一种至伟爱情的深化。
多情的李隆基对这场爱情付出了太多,弃了大好河山,惹了一身不满,赢得他这后半生的忧思哀愁。椒房殿的青娥已老,梨花下的佳人已逝,唯独留下一颗苍老又不失忠诚的心日夜挨受思念蚕食。他可以为了她放弃后宫三千佳丽而独宠一身,也可以自此淡忘朝堂沉醉于霓裳歌舞,共写画堂鸳鸯,谱下前途茫茫。不过,他还尚存理智,不会模仿周幽王为搏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成为亡国之君。
或许杨玉环也会明白这个道理,在李隆基早期的励精图治之下开创了李唐的又一盛世,她不想让她所爱之人为了爱将这一盛世推向悬崖。她是一味毒药,可以让狂放不羁的李太白为她写下“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也可以让天下朝臣仰面奉迎,让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更可以令一代英明君王的壮志豪情逐渐消磨。她不在是一味花香让天下人不可自拔,生民在谩骂,野心之课在筹划。她不会想到自己的干儿子会把自己逼上一条颠沛逃亡之路,可是事实是残酷无情的,杨家的无上光荣因她而起,亦由她而逝。此一仓皇之程便是自己最后一程。
玄宗早已清醒,他虽然没有学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但是诸侯早已把他当做盗版的周幽王,他的光辉注定湮灭。扪心扣问自己,会后悔吗?没有,他没有因此杀掉自己的心爱之人,并非不恨,而是他恨的是自己,倘若他不横刀夺爱,倘若他不鼠目寸光,他不会走到水穷之路。他学阮籍大哭一场,踏上一条茫茫之路。任其去吧,我还是万人瞩目的圣上,她还是我的贵妃,一切都在变,而你我都没变,我不会挥刀与昨日割裂,因为这就是爱,是心的共鸣。当两个人真正交融一起,有着无上的契合,定不会理会这些凡俗之论,我行且我行,他言任他言,更何况,我还是皇帝,天子的威严不能侵犯。
可惜,这些都是他的一面之想,他对过往还有执念,虽然他的人已经清醒,但是他的心还沉醉在椒房殿和华清宫的无忧无虑中。终于,他看到了马嵬驿,如此熟悉,仿佛自己前世就埋葬在这里,而且她也在这里;却又如此胆怯,好像自己的今生也将在这里留下什么。这种折磨终于唤醒了他,一代君王,不能自此漫灭,总要交付于人民一些说辞。可是这一切都太快了,他还没有来得及准备什么。群臣抗议,将士不行,杀杨国忠,灭杨氏祸国者。
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此时的他终于明白一代霸王为何会在楚歌四面后怆然泪下,虞姬虞姬奈若何,而贵妃又能奈何?杨玉环也明白此时的她已无可奈何,她已经将李唐江山搅得周天寒彻,不能再让自己自己心爱之人再有任何为难。三尺白练,一颗枯树,足矣保其安全。
她去了。大军开拔,暂避贼人。从此君王无歌舞,漫天飞花似寒霜。她用生命成全了自己,但是也埋葬了他的心。他恨,依旧恨自己,九五至尊却不能保全一个弱女子;他也恨自己,不应该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导致仓皇辞庙。
这是情,一种世间最为真挚的情,不仅跨越人伦,更是超越生命。正如元好问的直教人生死相许,她在下一个国度等他,没有皇位,没有案牍,可以飘然自乐,尽情歌舞。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的旷世感叹,道出了长恨非恨,否则又怎会有同情之叹?而后人亦不相信这是很,甚至相信他们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共舞霓裳。忽闻海上有仙山,中有一人字太真,他们的爱早已掩盖了后世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