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要点】
1、打造“无错区”的方法
a.把冲突视为要解决的问题
b.确信你的需要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c.相信需要可以引出解决方案
d.用合作和链接来化解冲突
e.对有效的方法庆祝,对无效的方法学习
2、不二法门
做人不要太二,二元对立,人会活的很痛苦;不二法门是如一的存在,就是你此时此刻当下所在的状态,就是你人生本有的唯一的状态。
【推荐阅读】
《终身成长》
【学有所获】
1、让自己的身边成为“无错区”(感召性秘籍)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想法。强调“无错”,是因为沟通中不存在绝对的对和错。只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变换不同的思维、尝试不同的方案、洞察行为背后的需求,总会找到解决冲突的路径。但是首先必须要把冲突视作“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够打造我们身边的沟通无错区。
“无错区”是指: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对和错”。(即佛教中的“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指:始终如一的存在。如一的存在,就是指你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当下的状态”,就是你人生“本该有的唯一的状态”。
所以,很难假设自己“万一没有”,你的缘分就决定了你“此时此刻就在这里”。
“非暴力沟通”本质上和东方的儒教和佛教的观念非常相近:需要完完全全地“接纳当下的存在”,完完全全地“接纳此时此刻的状态”。
一个“很二”的人:往往把世界看作是“二元对立”的。他会认为:“只有对和错,只有有用和没用,只有成功和被人欺负。
如果你的认知是“二元对立”的,你会发现你的“选择只能是二选一”,最后你会承担大量的压力和痛苦。
2、打造沟通“无错区”的方法有哪些?(7种)
(1)把冲突视为要解决的问题
(2)确信你的需要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3)相信需要可以引出解决方案
(4)用合作和链接来化解冲突
(5)对有效的方法庆祝,对无效的方法学习
(6)“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者之资”——老子 《道德经》
(7)“将这个地方描绘成一个超越了对错的田野”——鲁米 波斯哲学家兼诗人
3、方法一:冲突=要解决的问题(正确的心态)
打造“无错区”最重要的一个心得是:把冲突视为要解决的问题。
正确的心态: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有的错误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要去“责怪”谁。
现状:当我们在生活中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习惯性评判”的第一件事就是“谁对谁错”(即“这件事情怪你还是怪我?”)
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往往是双方都不责怪。你没有问题,对方也是合理要求,只是因为大家利益诉求不一样,或者出发点不同,或者双方想要达成的共同需求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才产生了“冲突”。
4、方法二:确信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案例1]
愤怒,源自于“恐惧”。
不爱的恐惧,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恐惧。
——匮乏型心态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们可以重新开始,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办法,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还没有好的结局,那是因为还没有走到最后。
——富足型心态
5、方法三:相信需求可以引出解决方案[案例2]
在所有的谈话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在表象背后的“需求”上,关注这个人内心当中“到底需要什么”?
解决方案来源于“对需求的洞察”。如果我们对于需求没有洞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是错误的。例如:“我建议你可以怎么样”、“我认为你可以怎么样”,这样都是不行的。
6、方法四:用合作和链接来化解冲突
首先,需要接受“冲突是一定存在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表面上的冲突,方法上的冲突,思维方式上的冲突。
其次,用“合作”和“链接”来化解冲突。
链接:时时刻刻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关心他的,你是关注他的感受和需求的,你是跟他一体的。
7、方法五:对有效的方法去庆祝,对无效的方法去反思。
生活中的问题都是盘根错节的,都是复杂而多变的。[案例3]
如果我们遇到了挫折,不是谴责自己,就是谴责别人。
因为我们习惯性地遇到一个错误,就一定要找一个对象来承担责任。
如果我们做到了有效的方法,一定要去“庆祝”。给自己一个正面的礼物,给自己一个正面的反馈,都可以。
如果我们遇到了无效的方法,一定要去“反思和学习”。“这次没做好是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做得不对?哪里的问题是我下次可以调整的?下次我该怎么做?”
8、方法六:“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情感、态度、价值观)
老子《道德经》: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好人善人是不好的人的老师,不好的人是好人的资粮。
如何理解“资粮”:你不遇到这些坏人,你怎么知道这个世界究竟可以多邪恶?从而反省自己,他的身上有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多的矛盾,而我绝对不能这样去做。
“终身成长”的态度:从“进步”中学习,从“退步”中学习。人生无时无处不在学习,遇到好人是一种学习,遇到坏人更是一种学习。
9、方法七:“将这个地方描述为一个超越了对错的田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鲁米(波斯哲学家兼诗人):“将这个地方描述为一个超越了对错的田野。”
“超越了对错的田野”、“诗意的栖居”:可以是家,可以是公司,可以是团队,可以是组织。
大家都在努力做“建设性”的事情,而不是在不断评判对错。(“这件事情怪谁?”、“谁应该承担责任?”)
【补充案例集】
[案例1:妈妈觉得打篮球不学习]
“你是不会满足我的。”
愤怒,源自于“恐惧”。不爱的恐惧,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恐惧。
——匮乏型心态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们可以重新开始,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办法,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还没有好的结局,那是因为还没有走到最后。
——富足型心态
[案例2:父亲与儿子与孙子]
一个父亲和儿子吵了一辈子,但是有了孙子以后,关系却变好了。这是为什么?
因为“需求”终于碰到了一起,需求引出了解决方案。
父亲的需求:对儿子好。/儿子的需求:对父亲好。
因为之前不相信需求这件事,相信的是手段、是方法。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所以才会产生一大堆的麻烦。
有了孙子以后,大家发现需求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孙子好。
[案例3:樊老师,这课程没用啊!]
“樊老师,这都没用,这学了不管用!”
很多人遇到挫折就想要去谴责别人,谴责不了别人就谴责自己,谴责不了自己就谴责课程。
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习惯:如果做错了事情,一定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
所以,要么惩罚自己,要么谴责别人。
a.惩罚自己:“我真没用,我不行的,别人都学得那么好,我为什么就学不好呢!我肯定是笨的吧。”
——心里自然地开始谴责自己,自己设定很多标签,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b.谴责别人:“没用、无效、骗人的,这些都是心灵鸡汤”例如,读完一本书在网上毒骂作者,一大堆骂人的评论,一大堆负面的情绪。
——原因是人们把生活中遇到的一点点挫折,都要投射在社会当中去“找一个承担责任的人”。
[案例4:贼的良知]
一个坏人,做坏事。
王阳明认为:良知还在,一个贼也有良知。因为一个贼你骂他是贼,他也不高兴;如果良知不在,他应该很开心。
【学以致用】
案例题:最近,你总是晚归,导致你和配偶的关系很紧张,但是谁都不愿意先开口沟通,直到有一天因为你的彻夜未归而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把你身边打造成“沟通无错区”,是一种“视冲突为待解决问题”的心态。你该如何打造家庭的沟通无错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