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周老师发的心理观点:我们的僵化教育,从学前儿童就开始了。我对此深有感触。的确,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现象: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望子成龙心切,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制定各种各样的早教计划,尤其是家长,在孩子的幼儿期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逼着孩子去学这个阶段不该去学的东西:识字,英语、弹琴、画画、书法……有的甚至还要求背诵唐诗三百首。
到底这样做好不好?在此不能一概而论。适当的早期启蒙教育还是有必要的。有研究表明,早期受过文字教育的孩子,在阅读和理解文字方面都比没受过早期教育的好。但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有些孩子自己有兴趣,家长可以顺势而为,并给予鼓励。有些孩子不喜欢,就不能强迫、硬逼。而应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逐渐培养他的兴趣。就拿家长让孩子识字举例:幼儿期根据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划分的4个阶段,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存在思维局限性。记忆以无意识记忆和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对孩子来说文字就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符号,过度地强迫孩子看,会让他觉得无聊,枯燥,这样过多地装入枯燥的文字会让孩子头脑信息整合加工能力逐渐退化,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再加上这个年纪的孩子更加注重眼前的快乐,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总会因时而变,属于喜新厌旧的典型。这是因为小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熟悉的东西他会不屑一顾,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本能。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开拓视野,探索世界的时期,若是一味地逼着孩子去学一些他不想学的东西,不用多久就会厌烦,容易出现浅尝即止的情况,让孩子体会不到深层学习的乐趣,学什么都总是半途而废,形成恶性循环,到最后也学无所成,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和思辨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拔苗助长”的故事,农夫急于求成,导致种下的禾苗不但没有快速成长,反而全部死掉了。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听到有些孩子被父母逼着学这个学那个,哪样都学点儿,不但没有成功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还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太急于求成,凡事都要有个度。学龄前孩子的天性还是处于爱玩的状态,对自己的未来不会思考太多,如果父母给孩子安排了满满当当的课外兴趣班,而没有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余时间,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厌学,甚至产生心理阴影。
那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兴趣,在心理学上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不只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而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面对兴趣,人们总是表现出一种积极而且自觉自愿的态度。这个时期应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早期教育,此时家长应知道,见识大于知识,而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的认识、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都是通过游戏进行的。可以说,游戏对幼儿心理成长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幼儿的各种动作协调能力、认识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控制能力、人格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还拿“识字”来举例,家长在教孩子识字过程中可以通过趣味的场景游戏让孩子爱上识字,因为这时候的幼儿更关注颜色丰富的图像,图像形象,更容易理解,有利于孩子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将识字生活化,文字充满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食品包装袋上,广告牌上,玩具上,衣服上,公交车,地铁上,这样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寓教于乐。识字的过程中,不要为了识字而识字,而是为了阅读而识字,从认识的文字中去阅读,从各种书中汲取知识,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兴趣,继而对文字产生兴趣。
这个时期除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外,还应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从而学到许多从成人那里学不到的东西。这个时期幼儿有很大的可塑性,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比如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零食,对人讲礼貌,不自私等。还要教会孩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或溺爱孩子就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此学龄前这段时期是孩子性格、思维养成,潜能激发的最佳时期。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
这是我的一点体会,由于自己的知识局限,不当之处还望老师们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