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医学文献中没有“口腔溃疡”,其实它相当于古代的“口疮”。现代中医学多以内脏寒热虚实变化来阐述口腔溃疡的病机。口腔溃疡病位在口,发病原因则在于内在脏腑的功能气血的紊乱。其中以心脾两脏为主,因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各家论述中,又以“火”立论的颇多。
口腔溃疡的治法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历代文献中,外治法多以散剂吹撒患处居多,也有“煎汤含漱”的治法,也有附子、吴茱萸敷足底之法。
口腔溃疡的内治法是根据口腔溃疡的分类,进行辩证论治。古代中医将口疮(口腔溃疡)分为实火、虚火两大类。分辨这两类可以看看口疮周围充血是不是很明显,充血明显的是“实火”;溃疡数不多,基底凹陷充血不明显的是“虚火”。治疗实火一般用清热解毒药物,如连翘、金银花、板蓝根、黄连、黄芩、蒲公英等。心火亢盛者,可用生地黄清热凉血降心火,配木通、竹叶、白茅根、车前草利尿;心烦热口渴者,加生石膏、麦冬、玄参;便秘者,加大黄通便泻火。虚火者可用归脾汤加减,去益气养血。
中医辩证分型,对口腔溃疡有良效。1.胃火上炎证。可用清胃散加减治疗。2.心脾积热证。可用导赤散加减治疗。3.脾虚湿困证,可用五苓散加减治疗。4.阴虚火旺证,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5.脾肾阳虚证,可用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
与“口腔溃疡”过招,希望各位能取得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