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惯真的能影响未来人生吗?

最近在读【网红】戴建业老师的新书《我的个天》,喜欢老师简单明了的话风,让人一读就懂,时不时来一句幽默风趣的金句,让人笑着笑着就看完了整书。

整本随笔集中,最喜欢《阅读习惯与人生未来》一文,非常赞同,阅读或许不能马上为你带来财富、不能马上看出差别,或许需要长足的积累,但时间一长,不同的阅读和思考习惯,将出现天差地别。有的人才华出众,有的人“泯然众人”。当下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也便是选择了自己未来的人生。

互联网的发达和手机的普及,使人类真正的实现了“知识的普惠”,对这样的情况戴老师表示“亦喜亦忧”,喜的是知识的日益普及化,随时随地可以见到低头一族,公车上、地铁上随处可见人们抱着手机,或刷短视频、或看文章、小说,前人蔑视的“引车卖浆之流”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忧的是知识的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浅表化甚至“渗透”到了研究生、学者领域。以写一篇关于李白诗中的“月亮”为例,前人需通读李白之诗文,今人只需在电脑打几个字便得到想要的答案,洋洋洒洒一万字的论文也就“写”完了。看似“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此“月亮”已经非彼“月亮”了。

碎片化更为严重。过去获取知识大多来源于书本,书本有系统性,要成书也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或事实依据,而现在,我们不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想要什么就百度、谷歌,我们不用像前人那样去记忆很多知识、资料,互联网成为了我们的存储空间。我们就算不学,也能显得博学。我们会遇到很多概括性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些观点,我们读了之后或许可以将其说出来、写出来,但是那真的是我们自己的吗?亦或者,我们只不过是一个传声筒?把别人的观点复述出来而已,还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是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如此“快餐式”的阅读只会让自己沦于表面还沾沾自喜。


戴老师将阅读分为三类:消遣式阅读、鉴赏性阅读和挑战性阅读。

消遣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消磨时光,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没有想“看”什么,所以才什么都“看”,就像我们现在刷抖音、微博一样。

鉴赏性阅读,可以是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赏心悦目的画册,读一些文字优美的游记、情节曲折的小说等,凡是这类轻松自在、愉悦身心且能提升点自己审美能力的,都可以算在内。

挑战性阅读,对自己而言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与耐心去读的。这类书籍或许是人人都听过的赫赫有名的“大部头”,或许是被很多人“供奉”起来的经典,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这类书。能把这类书籍啃下来,并反复琢磨研究的,都需要定力、毅力与恒心,也正是这几个词,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每年给自己安排一两本挑战性的书籍,训练训练自己的脑子和心志,也逐渐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弃难图易是人的本能,所有人都有惰性,我们说“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这不是开玩笑,这句话放在阅读上也同样成立。能刷视频绝不听讲书,能听讲书绝不看文章,能看小短文绝不看大部头…

并不是要一直沉浸于挑战性阅读,就像在充满美食的广州,偶尔吃吃肯德基换换口味也无妨,会看看八卦娱乐也属于人之常情,但若只知道吃肯德基、疯狂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就要注意了,这就像一场瘟疫,蔓延到了你近阶段的人生,影响长短,就看自己什么时候遏制。

前两天听《考试脑科学》一书(没错,是听的),说到一个观点:大脑喜欢输出,更胜于输入。输出的东西记得更牢,输入的东西,不去巩固就会淡忘。以前读书、听书,看似读了很多,其实都是在自己的脑子里转一圈便消失了,没有思考、没有输出,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当回想起来这些年都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也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我的身边有几位非常非常喜欢且羡慕的姐姐,出口成章、谈吐风雅,一看就是个文化人、博学家,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与她们深入交流后才知道,她们也是一点一点去构造自己喜欢的生活,读书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书的内容也内化成了她们的一部分。多年前她们开始构建,持续的阅读、累积所读所想,才有了现在的她们。

依旧是那句老话,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最怕的是一直不开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