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孩子重塑教育》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深深的认同感和无力感交织在一起,让我备感沉重。作者说的虽是美国教育、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但是我却始终能在里面看到中国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子。
是的,“在这个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中,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能利用你知道的东西做什么”,但是在一个拥有“上一个好高中,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拥有一个幸福人生”群体思维模式的社会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课外辅导,教学内容都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目的就是让学生最终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培养的也只是学生的应试能力。所学知识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习者能否用它解决现实问题几乎没有人关心。教育焦虑让每一个深处其中的家长都被裹挟,又不自觉地推动了各类辅导占据了孩子大部分时间。孩子们也几乎无法体会“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
目前的教育更多培养的是应试能力而非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无法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未来社会需要的多种能力;相对单一的评价模式使机会过早地对一些孩子关闭了大门……这些在社会大背景下发生的一切,是仅凭个人之力无法改变的,所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有深深的无力感。
是苏珊•黎曼的一封信为我送来了一束光,让我深入思考,面对新的时代需求,在目前教育体制中,除了无谓感叹,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以促进上我们的孩子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请给孩子的周末留出两小时。这两小时与常规的学科学习无关,与成绩无关,只用于孩子的自我探索,给孩子自由,让他自主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技能。
当然光有勇气将时间留给孩子是远远不够的。我曾对一个中档偏上(学习成绩角度)的班级做过一个调查,让他们画出“在学校中的我”和“在家中的我”,虽然每一张画都不同,但内容却出奇地一致,在学校他们都能按照学校安排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但是一回到家中,就成了另一副样子,吃、睡、玩,没有了时间概念,甚至黑白颠倒。十几年的成长过程,孩子们连最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没有。所以
一、“周末两小时”,要尽早还给孩子。
有个学生高考后给我留言“我觉着自己的成长都是在别人的安排下,按年龄一步步走下来的,现在高考结束了,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不知道现在该干什么,将来要干什么”。只有我们将时间尽早还给孩子,才能让他们尽早地在探索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尽早培养起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初始阶段,家长或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把时间留给孩子不是放任自流。禾苗的生长中,农夫要除草、施肥、间苗……孩子的成长亦如是。这段时间留给孩子,是让孩子在探索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多种能力的,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制定目标、计划;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如何实现自我管理,培养自律能力;如何评估等等都需要我们的指导。
除此外,在探索如何与所学知识结合,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时也需要老师的帮助,这时老师可以在本学科范围内给予帮助,也可与其他学科老师联合,培养学生跨学科探索的素养。
三、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
孩子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成就感息息相关。大家肯定看到过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在某方面取得成绩时笑逐颜开的样子,感受过他们与人分享的迫切愿望。当孩子在周末时间,自我探索中取得成绩时,我们一定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展示可以面向家长、邻里、朋友、同学。让他们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锻炼沟通表达能力,激发强烈的自我发展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