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心陪伴你每天一本书的第345天。
今日共读:《有序》
一、注意力系统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真正稀缺的并不是记忆力,而是注意力。大脑里有一套专门负责管理注意力的机制,叫作注意力系统。根据作者观察,注意力的结构更像一个跷跷板,这个跷跷板的两端,是两种状态。一种叫专注状态,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只做一件事的状态。另一端,叫神游状态,也叫白日梦状态,也就是我们放空自己,对外界的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专注状态和神游状态的关系就像跷跷板,此消彼长。控制这个跷跷板的,叫作注意力过滤器,这就是注意力系统的基本模型。
二、注意力系统的局限性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叫稀缺原则,这也是注意力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它说的是,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第二个原则叫协作原则,注意力系统并非由大脑的某一个特定区域负责,而是要由大脑的多个不同部位协作运行。
第三个原则,叫隐身下线原则。也就是,在注意力系统关闭、注意力下线的时候,我们是察觉不到的。
第四个原则,叫切换困难原则。我们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区别在于,你在做的事情到底需不需要走心。
二、针对注意力系统的特点,我们应该借助哪些工具,来提升注意力的使用效率?
1.注意力外包。说白了,就是给大脑减负,通过外部工具,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大脑之外。在这些方法里,最有效的工具是列清单。
2.策略性走神,也就是在专注思考一段时间之后,故意放空自己,留出一段专门的时间来走神。走得越彻底越好,最好是让大脑完全放空。
3.训练知识素养。互联网时代,我们最应该具备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素养。当面对一个问题时,你并不需要直接具备相关的知识,但是,你知道应该从哪里获取这些知识,并且知道怎么运用,这就叫知识素养。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