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二篇《曹刿论战》,也出自《左传》,这个比较熟了,中学课本也学过,“一鼓作气,再而衰”日常话语中还在使用,原文就不想去解读了,我只是好奇曹刿是谁?
曹刿到底是谁呢?拥有超高的军事才能,却隐于江湖,当国家危难(齐师伐我)才挺身而出。谋略这个东西可以用天赋异禀来解释,但是军事才能基本上是得在战场上实践才能够磨砺出的,所以才有一将名成,万骨枯的说法。曹刿不经有超高的军队组织才能和战时谋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还有防止诱骗的经验(夫大国,难测也)等等都显示,曹刿是一个经验老道的将军。有勇有谋又经验老道,却处江湖之远,难道他是一名被贬的将军?
如果被贬,那么肯定是被皇帝忌讳或者犯了什么事,又哪能想去见皇帝就去见皇帝了呢?像辛弃疾曾经打仗也很厉害,被贬后待诏二十年,多想回去也回不去,李白这么有才,想去见唐玄宗,还得有人引荐,屈原到处撒娇,皇帝三年都不见我!所以皇帝也不是想见就能见着的,曹刿一介草民,为什么能够那么轻易的见到皇帝呢?直接“乃入见”,没写什么推荐信,没什么奸臣宦官阻拦,也没人质疑他有什么能力?所以他不会是有罪之身而且他的能力是大家都知道。
皇帝非常信任曹刿,打仗的时候,虽然自己也不知道对不对(既克,公问其故),但是就是相信他,他说不敲鼓就不敲鼓,他说不追就不追,他说可以追才追。总之,宝宝就是信他走到黑.....。那是“齐师伐我”,皇帝亲自上战场的倾城之战呀,以少抵多,以弱抵强的局面,一不小心就要玩完了呀。完全是生死托付呀,这种情况下,信任曹刿到这种程度,绝对不是曹刿递个简历,说几句话就能达到的,可能是经历过什么事,那么皇帝可能不是第一次见曹刿。朝堂上曹刿还直接质问皇帝:“你凭什么打仗呀?”——“何以战?”,皇帝还乖乖回答了,不觉得有所冒犯。(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敢在朝堂上直接质问皇帝,皇帝不仅不生气,还耐着性质回答,这就不仅是敬重某个有能力的臣子了。皇权不可犯,换个人,管你能力有多强,都先祭了权杖再说,所以这就不仅是信任了,还说明皇帝和曹刿关系非常好,甚至皇帝有些尊敬曹刿,能够让皇帝如此的人,可能会是谁呢?怕是只有皇帝的夫子吧。
综上所述,所以我猜测,曹刿可能是某个知名大将,还当过齐公年少时的老师,功成身退后,游居乡里,危急时刻,又挺身而出,为国为民。我曾经好奇辛亥革命,那群读书人,在国之将倾,百姓于水火时,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建立共和,然后功成后又退居书斋,这么荒唐,到底是跟谁学的!终于找到一点痕迹。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