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学时期基本一门心思在学习上,虽然带了手机去学校,但却不怎么在社交软件上花时间。
然后,我到了大学,我想现在的大一萌新们应该很能明白我当时的状态。大一时,各种各样的活动目不暇接,加的好友可以说是呈指数式增长,qq消息多得隔一会儿看都不行,消息99+是分分钟的事。这个状态基本持续了大一一整年,对于我这种中学时在班里有些小透明的女孩来说,大一的新鲜刺激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我恍然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一般,迫切地想告诉所有我认识的人,特别是以前的同学们,告诉他们我再不是中学时那个样子了,我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而精彩,甚至在发说说时,我的遣词造句都会格外的认真,我会想着会不会有人通过这些语句看见我的活泼,乐观,幽默,觉得我是一个值得去了解一下的朋友……
就是这样,大一一年,qq空间纪录了我的大学生活 ,同时也记录了我的这些不为人知的小心思。或许你会问为什么不发朋友圈,朋友圈都是什么人?对我来说,大部分都是亲戚,我的一些故作幽默的语句,他们可能都get不到我的点……所以,那个时候的我是真的懒得去理朋友圈这个东西。
大一的很多时候,我看着那些学长学姐们,接触得最多的是大二的。仅仅只比我们萌新大一年,气度却要优上许多。当时的我总会感慨,就只一年就会让人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直到大一完放暑假的时候,我都没感到自己的变化……
终于,9月份开学了。在第一次被叫学姐时,我是真的愣了两秒,才恍惚间明白了什么。后来渐渐被叫得多了,我会渐渐有意识地去培养作为一个学姐应有的体态和外形。然后慢慢地发现其实除了外形,现在的我和去年刚开学得我真的有了一些细微的不同。最直观的一点也是朝夕相处的室友发现的,某一天我那可爱的室友突然向我嚎了一嗓子:“婷,我咋觉得你现在都不怎么发说说,开始写朋友圈了?”
我自己当时也是愣了一下,想了想好像是因为觉得发说说以后我再也不会产生任何期待了,我不再渴望某些人能透过说说的只言片语发现我的好。我认为喜欢我的人不需要我的刻意表现,而不在意你的人你表现得再刻意他也是看不见的。朋友圈就不一样了,我的微信好友基本是我的亲戚和一些比较亲密的朋友,我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只是单纯地想分享给他们。我微信里的人不多,相对qq来说可以说少得可怜,但却都是交心的,他们会认真地评论,而不是qq空间里轻描淡写地点赞。
现在的我过得很淡然,却并不懒散。
我可能会早上睡个懒觉,但晚上却会去操场;我仍然会刷抖音,但我也会在简书上码字;我上课有时会瞌睡玩手机,但该做的笔记绝不会落下,该听的重点绝不会错过。
归根到底,是心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