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练琴,最头疼的就是巴赫的曲子,两只手要弹出三四个人唱的声部,用现在的词语形容就是“撕裂”,脑海中需要注意到第一声部唱了,第二个人要唱了,马上第三个人准备,第一个和第二个人要保持不能松掉,还有第四声部要注意和声,彼此的旋律分开听优雅,合起来听和谐,对于曾经年少的自己来说没少收到折磨。有意思的是,每次练熟了之后,却又最喜欢弹巴赫,到后期不需要思考,能够用双手将之演绎出来。我的学生在经过足够的训练之后也可以做好,甚至一些曲子表达的比我更流畅,只是发现,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出现一个问题,一旦中间断开了,便不知所措,无法从断开的地方续接下去。想来我对程序性记忆最初的感性认识就是从这个现象开始的,低年龄段的小盆友在背诵曲子的时候,和我当时用的记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就是通过手指熟练的记忆,和对旋律的感性理解,所以一旦断开,手指的记忆便中断了,需要从头开始,重新去寻找手指的感觉。而我学琴已经接近少年,也养成了一个不错的习惯就是心中会唱谱,所以在我背诵的时候,我是基本上可以将乐谱背下来的,即使是断开了,也大多可以根据心中背下的乐谱,直接续接上,除非速度太快,断开的地方技巧较复杂,很难直接接上的部分。不过根据手指记忆的曲子,显然是更加熟练的,而且时隔多年的多年,依然心中会有旋律和曲谱,看到乐谱也能很快上手,这点也让我的小家伙钦佩不已。以及她所学习舞蹈的歌曲,我随口哼唱出音符,她很惊讶的问我是不是瞎唱的,我说没有,回去弹一下就知道了,屡试不爽,让她在羡慕中,似乎也生出了更多的兴趣,有时候会自己练着玩儿,甚至演奏出自己的旋律。
由此来看,通过陈述性记忆建立大脑和身体反应之间的联系,并且反复练习以达到程序性记忆的程度,是理想的记忆方式。对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内化,更加的稳固。而对于小家伙们而言,会有一个很长的阶段枯燥而困难,这需要家长更多的爱和耐心,让他们顺利逾越这个阶段,只有当技巧和理解力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内在的、自发的热爱这项内容。比如学生们,考完十级之后,都发现自己可以驾驭大部分网上流传的曲子,又不需要往专业方向发展,没有了刻意训练的压力,又可以任意演奏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真的是享受练琴。
回过头来推荐一下巴赫,巴赫的曲子中表达的意象,有神性和人性交融的感觉,可以让人迅速沉静。当我需要看一些记忆的内容的时候,动漫音乐是压不住的,只有古典音乐,特别是巴赫的曲子能够让我集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