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身边的大部分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而美好的世界
前几天简书的婚姻育儿专栏搞了一个儿童节征文活动,我把自己曾经给孩子讲的“小狗去买棒棒糖”的故事写了下来。文章发表后,有读者在文后评论道:“未免悲观了点。纯净的心灵会否从此难以建立信任感?”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有点愕然:这篇故事很夸张、很偏激吗?在我这篇“小狗去买棒棒糖”中,我讲了三个故事情节:一个是一位阿姨,路上拦住小狗,问他吃不吃糖;一个是一位叔叔,说要带小狗去公园玩;还有一个是经常来小狗家里坐、爸爸妈妈都认识的奶奶,说要陪小狗一起去买棒棒糖。这三个人物中,前面两个是陌生人,后面一个是父母都认识的熟人。
其实,换作我们成人,如果走在大街上,一个平时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突然对我们示好,我们都会有所警惕。是啊,素不相识,而且也突然对我们示好,除了有目的外,还能有什么解释呢?换作其他人,谁会突然对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突然示好呢?那肯定是有企图的人才会这么做的了。就包括追着你说要免费送你商品的销售人员,都无不是希望从你身上得利才会突然这样地向你示好。
而且在拐卖、抱走小孩的案件里,有相当部分的都是熟人所为。对孩子其它的伤害中,也有很多是身边的熟人所为,比如性侵,绝大比例都是熟人所为。
所以,我觉得自己讲的这个故事,并不夸张和偏激。
所以看到这个读者的评论,开始我有点愕然,但想了下,也很快感到理解。因为我们身边的大部分父母,都是这样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而美好的世界的父母。很少有人,像我这样,从小就给孩子讲这么赤裸裸的真实的世界。应该说,我是当今父母中的异类。
二、我们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孩子日后适应这个复杂、处处充满陷阱的世界
讲到这个话题,我的脑海里一下出现两个场景:
一个是曾经看过的动物世界。母豹除了尽心尽力地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们,而且在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教它们生存的技能。在幼豹成长过程中,它们在母亲的保护和带领下,不断地认知外面和周围的世界,学习怎样猎食,怎样生存,怎样自我保护。而当这些幼豹长成一只成人豹时,母亲养育的责任和义务也完成了,它安心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独自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另一个是数年前看过的武侠小说《绝代双骄》,那里面其中一个公人公:小鱼儿。小鱼儿从小在恶人谷长大,受众恶人轮流教导,学遍人间恶德,也见遍世间人心之恶。长大之后出来闯荡江湖如鱼得水,颇有心计,常常他人欲害他、整他而不得计反被他整。而为人正直,不谙江湖险恶的另一同胞兄弟花无缺却一次次因自己的单纯、轻信而被坏人利用,屡屡陷入危险境地。
前者,让我想起了父母对待自己孩子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从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为孩子以后长大独自闯荡外面世界,做好应有的准备。
后者,让我明白,所谓外面的世界与江湖,其实就是人心、人性的博奕。可以说,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人心、人性复杂参差。其实不用说外面的世界,有时在我们自己的一个大家庭里,也时时充斥、上演各种各样复杂人心、人性的撞击和博弈。因此可以这样说,理解了人性,就基本捊清了复杂社会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千丝万缕。
我们的孩子将要走向哪里?无一例外地注定走进我们此时身处的这个复杂、凶险的社会大染缸里。而且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要等到长大才要面对这个险杂的社会,而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要面对了,哪怕父母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有可能出其不意地遭到身边人的伤害。
就比如说以下这个新闻:
才半岁大的女婴就遭堂叔性侵,对这么小孩子下手的还是自己的亲戚。可见,人与人之间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的纯洁、简单,而充满了人性的博弈,哪怕是自己亲人之间。
三、孩子的世界真的如你所想,很单纯?
你真的相信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吗?
我不相信。
我想很多父母都相信。要不怎么那么多父母,都会认为告诉孩子这世上的丑恶,就是对孩子单纯心灵的伤害呢?
其实,孩子的世界没你想象的那么单纯。
首先,孩子面对的是,与他们自己的简单不相称的成人世界的复杂,甚至险恶。
就如前段时间在社会上影响巨大的林奕含事件。诱奸她的,是对于她来说德高望重的前辈,自己的老师,而且还是父亲的朋友。成人世界里都有“朋友妻,不可欺”的说法,然而在对待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单纯孩子面前,罪恶的始作俑者往往就是这些旁边的熟人,甚至作起恶来更加肆无忌禅。
而且你真的认为,只要有家人在旁边尽心地呵护,孩子就不会感受到所处的成人世界里的复杂了吗?不,你错了。现在的幼儿园,四五岁的孩子就已经能感受到爸爸妈妈有钱没钱,有没好工作,有车没车,而且有没好车,周围人对待自己的差距了。而上了小学,就更加地不用说了。
不信,你问问你的孩子。孩子比我们敏感得多。而且,我们做家长的对此可以有选择地视而不见,但单纯而敏感的孩子却不懂也不会这样。
很多时,我们总是以为只要做家长的尽量给孩子编织一幅美好的场景,孩子就一定能如心所愿地生活在父母想要给的理想而美好的世界里。其实不是,孩子常常是一边听父母口中、教科书上所讲的生活的美好,一边在现实生活里屡屡验证并最终得出结论:书上一回事,而现实又是另一回事。而实际上,很多孩子在这个社会上也成长为了两面人,嘴上一套,心里另一套;作文写的是一套,而真实生活里又是另一套。
我们不是这样成长的吗?
所以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智商,也不要把孩子的处境想得过于简单和美好。
而且与其这样让孩子被动地成长,不如早一点主动告诉孩子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让孩子在心理有准备的情况下,主动地观察和思考,心灵和认知都能主动地成长,从而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
其次,你真的觉得所有的成人都会本能地喜欢孩子,用爱去包容孩子吗?
真的会这样吗?你问问自己的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对待别人的孩子有没区别?甚至对待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亲戚的孩子,有没区别?其实,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有区别的。
其实,这就是人心、人性。不要逃避,也不要无视。
就像我楼下七十多岁的一个阿姨,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我三岁的儿子特别地忿恨。有时,孩子们在那里玩(我坐在一边),这时楼下的阿婆走了过来,对着儿子就流露出忿忿的表情,好几次,我在旁边看到,阿婆不但止流露出忿恨的表情,甚至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指,指着儿子,嘴里愤愤地嘟囔着。
怎么回事?七十岁的阿婆为什么会对一个仅三岁的孩子,抱有如此大的愤概?用“咬牙切齿”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好几次阿婆看起来都似乎忍不住内心地愤怒。这究竟是什么回事啊?要知道儿子小的时候,阿婆特别喜欢他的啊,经常笑咪咪地逗他。
难道是我们做父母的哪里做得不好得罪老人家了吗?没有啊,平时就是邻里见个面打个招呼,也没什么交集。
而且那段时间,阿婆即使对孩子恨得咬牙切齿,可是一见到我们家长,还是客气、笑笑地打招呼,似乎也没什么芥蒂。
——那这是怎么回事啊?
而我这可怜的小家伙,每次看到阿婆这忿忿的表情时,总是本能地避开,换作我们成人,我想也会如此。这下,仿佛更激起阿婆的怒气了,脸上的怒容更深了,更咬牙切齿了。而且这恨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怎么回事?看来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个三岁的小家伙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何故,总之就是得罪了老人家。是儿子在玩耍中,不经意中,哪里伤害到了比他小一岁的老人家的两岁孙女,从而引起老人家的愤恨吗?不一定。因为这个阿婆平素是个快言快语之人,如果真的是这样,恐怕早就跟我们做家长的说了。那会是什么原因啊?猜不出。只知三岁的小家伙得罪了阿婆就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孩子即便再不懂事,犯下什么错误,他也仅仅只是个三岁的孩子。三岁的孩子又懂得了多少?一个三岁小孩,不知到底犯下了什么滔天大错,让一个七十多岁的阿婆如此地耿耿于怀、愤愤不平,且藏匿于内心如此长时间?!
看来,并没有多少人,会跟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爱和包容,去对待别人的孩子的。很多成人,在对待别人的孩子的态度上,用“斤斤计较”甚至“睚眦必报”来形容也不为过。
不信,你仔细想想,身为一个家长,有时你会不会因为某件小事,对与自己孩子同龄的某个孩子特别地厌恶甚至憎恨?
所以,没有多少个成人,会对不是自己孩子的孩子抱以包容、宽爱之心的。这就是人性。所以做家长的,也不要总是想着只要自己好好爱孩子,孩子就一定可以生活在美好的童话里。根本不是这样。
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成人,明明知道人性的真相,却还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能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是充满善意与真诚的?害怕孩子因过早地知道这人世间的真相而对孩子弱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为什么?
我想,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啊!
所以,在成为父母教育下一代的道路上,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沿用过去父辈对我们的教育方式,期望孩子从小就活在这个世界的美好中,害怕孩子因看到这个世界的丑陋而对其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尤其是出来社会后,不得不再重新学习怎样适应社会,怎样对社会抱有正确的认知,不得不一遍遍在挫折中推翻旧有的认知。而这样的代价,极容易是:
一、因为无知与单纯,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甚至毁了自己的人生;
二、不能客观、公正和理性地看待一切,要不变得偏激而消极、愤世愱俗,要不则选择逃避,继续啃老。
想想看,你当初出来社会时是什么状态?而且现在你身边的年轻人是什么状态?
四、让孩子早一点知道真实的世界,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吗?
前面读者的评论:纯净的心灵会否从此难以建立信任感?
这里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想,幼年时期,是一个人在内心里,建立自己对这个世界,对外部一切基本认知、整体认知的关键时期。
而长大了,这样从小建立起来的认知已根深蒂固,成为自己身体里的一部分。
因此,也许你会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在感情路上连连遭遇渣男,可无论怎样屡屡地受到伤害和打击,也无论怎么样一遍又一遍地投入真心,可就是总是遇人不淑,仿佛命运就该如此。
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而是她的认知出了问题。通俗地讲,是她关于爱情、两性关系等的认知出了差错,因此才会有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遇人不淑、受到伤害。也只有改变自己在两性关系上的错误认知,也才有可能在两性关系上、感情路上有所收获,不再轻易地受到损失、遭遇伤害。
可是,从小到大就形成的认知容易改变吗?非常难,甚至一辈子也改变不了,毕竟已经成形。如果要改变,幼苗时就应该去改变了,而长大成形后基本上已经很难再改变了。于是感情路上总是遇挫,就成了这个女孩的命运。
所以幼年时,认知不要走偏。否则,自己的一生都要为这走偏的认知而买单。
而且,越是纯净的心灵,越应该早一点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纯净的心灵无法承受这个世界真实、残酷的丑陋,我觉得,是父母想多了,甚至想偏了。
其实丑陋而残酷,本身就是这个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一味地告知孩子这个世界的美好,而掩盖了这个世界本应有的黑暗另一面,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而且还是非常严重的伤害。
一方面,他没有防备之心,很容易遇人不淑。
另一方面,遇到伤害,他容易走向极端。要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这个世界“非常美好”走向“这个世界非常丑陋而残酷”,要么则是逃避而不肯面对真实的世界。
就像我曾经看过一篇讲述自己经历的文章,作者在里面讲了自己和另一个年轻人的故事:
第一次出来社会,他遇到一个也是刚刚出来社会、素味相识的年轻人,虽第一次交往,对方给予了他无尽的帮助,令他非常感动,并在不久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公务员,进了单位。生活开始走上了正轨。他一直记得这个曾经在他刚刚出来时给予他很多帮助的陌生人,但没想到的是,几年后,他无意中知道了这个年轻人已经进了监狱。
当有机会两个人近距离地交流时,他忍不住内心的疑惑:“为什么你这么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会走上犯罪这条路?”
而对方的回答则让他陷入深深的沉思:“以前我总以为外面的人都是好人,父母从小到大也这样教诲我:只要你真诚待人,别人也一定会给予你真诚的回报。好人有好报。但出来社会后,我发现我错了。我被我真心相待的朋友给欺骗,我发现这个世上并没有多少真正有情有义之人,相反都是一些无情无义、虚情假意之人,从那时起,我就变了。我也就这样进了来。”
所以我想,如果一个人在这社会上,想要永远地保持一颗单纯而善良的心,那么前提是你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像你想像地如此美好,甚至还有很多黑暗和罪恶。只有当你有了这个认识,你才会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呵护自己那颗珍贵的单纯、善良的心,把它放在应该放在的位置上面。否则,盲目地单纯和善良,伤害最大的只能是自己。
而且,一个人对这世界客观、公正的认知,并不会伤到单纯而幼小的心理。如果认为会伤到,那一定是我们成人想多了。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什么东西都有好有坏,就是这客观世界颠扑不变且最基本的规律。比如说苹果,也有好苹果、坏苹果吧?天气,也有好天气,坏天气吧?难道因为知道有坏苹果,就不喜欢苹果?难道看到有坏天气,就认为天气一定天天都是坏的?
当然不会。人也是如此。知道有坏人,就会影响孩子对他人信任吗?不但止不会,而且还会让孩子在择友、与人打交道方面更加理性和谨慎,也更加珍惜真正的朋友。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家长的有意掩饰下,认为身边人都是好人,世上的事物都是美好事物,那么这个孩子不要说长大成人,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遇人不淑、遇挫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而且心理、精神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地增加——许多心理上、精神上的问题都是因为一个人错误的认知,因为其与现实的严重不符而引起的。
而且,就像前面讲的,建立合理的认知是需要时机的:那就是在一个人最单纯,也最拼命吸收、学习和成长,还没成型,还是一颗幼苗的时候。
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抓住教育的合适时机,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帮他建立一个对外界和这个世界的,客观、合理、完善的认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