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大热,去看《芳华》。观影已过三天,心中仍有块垒不吐不快。下面是我不喜欢《芳华》的几个理由:
1,当初,冯大导演在选择女演员放言,绝不选在脸上动过刀的整容脸,此语一出,绝对是一股清流。不过,在观影时,不知为何影片的三个女主演给我的感觉是影绰绰的巩丽(丁丁)、张静初(穗子)和整容后的车晓(何小萍)。虽然不是整容脸,但还是趋向于明星脸。
2,战争场面过于血腥,断腿的,流肠子的,烧焦的,瞬间被炸得血肉横飞的,让人不能直视。关键这样让人触目惊心的镜头与影片的主题关联不大,不需这样用力挑战观众的观影心理底线。
3,电影的名字叫《芳华》,让人联想起芬芳火热的青春。而这部时长二个多小时的电影自始至冬让人感到一种无所不在的压抑。宿舍的三个女孩对出身卑微何小萍的欺负,霸凌;文工团全体人员(除了何小萍)对曾无私帮助过他们的刘峰的践踏和冷漠;冒似正义凛然的政委对何小萍的厚黑惩罚~~,这些人性的自私和残忍让人心生寒意,这群人的青春没有温暖,没有真纯的爱,有的是对弱小的欺凌,有的是对善良的残害,这样的青春也堪称“芳华”?
4,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有点分裂。冯导年轻时候就对美丽高傲的部队文工团的女演员充满了艳羡之意,而当时自己地位卑微,形象略显萎琐,如今已成为名震一时的大导,自然可以圆年轻时的一个梦。于是电影中出现了众多美丽的文工团的姑娘,她们肤白貌美,身姿柔软,玉臂长腿,靓丽逼人。于是在电影中,有大量的这样的镜头,在明亮的光线下,她们宛如美丽的天鹅,骄傲的公主。然而,这样美丽的生命却散发着自私甚至冷酷的薄凉,影片到底是歌颂青春的美,还是抨击人性的恶?有一个桥段,文工团被解散,在最后的晚餐中,大家高唱《驼铃》,热泪盈眶,乃至大醉酩酊,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然而,我却没有丝毫动情。她们打击嘲笑何小萍,冷漠对待刘峰,她们的眼泪,她们的煽情,实在让人无法共鸣。所以,芳华的缅怀的只是冯导一个人的芳华。
5,电影中所有精彩的音乐都是炒冷饭。从激荡人心的《英雄赞歌》到电影们篇尾曲《绒花》,都是老歌新唱。老歌真美,然而一味地在过往中挖掘营养,却不去创新,只能暴露出当下的疲软和虚弱。
综上所述,我不喜欢这部《芳华》电影,但是,对闫歌苓的原著产生了兴趣,于是极想买《芳华》原著,去真正走进抛开了冯晓刚个人情怀的《你触摸了我》,走近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