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张岱自叙。
如果不说作者,只看文字的内容与文辞,读完后的感觉完全就是贾宝玉所说。
——《红楼梦》的作者倒底是何人,历来考证的人很多,曹雪芹之说为主。
更有很多人就去考证,《红楼梦》写的是清代皇家的秘史云云~~
我不是什么专业学者,
只是一个自幼年年看《红楼梦》电视剧,爱读《红楼梦》书的普通读者。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看一本书的作者是谁,并不会用繁复的考据与调查,
一般只有一个方法:看文风,看思想内容。
比如:周国平的书都是论人生和哲学,文人之风不变;
刘庸的书都是给年轻的读者一些长者的建议与分析;
安妮宝贝(庆山)的书都是文字清淡美好,像一幕幕电影............
而读《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
肯定不是一个人,就像老师看学生的作文,
一个长期作文为优的学霸和作文总是为差的学渣,他俩写的作文,肯定是一眼就能分出来。
只读内容,普通阅读水平的人都能读出来:
如果是一个人,除非是前80回的作者突然变弱智了,才能写出后40回的部分。
作为普通读者不明白这么明显的差距还有专家能考据出是一个人写的?
————————————————————————————————————————————
如果原作者是张岱,(只要读一下他历来写的文章和他的生平,就能联系得上)
但是曹雪芹就不是作者了吗?
为什么张岱的时间和《红楼梦》的时间对不上呢?
在《红楼梦》里开章明义就写得很清楚:
“此书先由石头经历并记下,
然后经由空空道人转改,
最后到了曹雪芹的手里经十年增删。”
这一段为什么这样写?
为什么不一开篇就说是曹雪芹自己写的?
仅仅只是虚构为了隐藏身世吗?
还是真的经过这样三个人的手,最后由曹雪芹修改后面世?
后80回之后到底写的什么?
————————————————————————————————————————————
先看张岱。
1、他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这个字,就几乎差不多等于告诉读者:张岱就是石头。
而历史上他也是喜欢奇石,也经常把他比作一块顽石。
2、然后看他所写文章的题目:《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如果是现代作家,可以和《红楼梦》一起出个梦境三部曲了。
3、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这又几乎是个现实版贾宝玉了。
4、在他的“二梦”中写到的有砎园、梅花书屋、不二斋、天镜园、烟雨楼等——这些亭楼一个个都可以直接放在《红楼梦》里了。
5、崇祯八年(1635年),张岱在乡试中因文章格式不符而落榜,心情不好郁,于是撰《跋张子省试牍三则》,虚拟“张子省”来讽刺考官。——这样的事情,也是贾宝玉能做得出的。
而曹雪芹,根本就没有别的作品。
一个能写出《红楼梦》的人却没有任何其他的作品,却留下这样一部当时的禁书?实在不合理。
但是既然《红楼梦》的书中有他的名字,那么他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人。
根据书中所写,难道这其中的关系,不可以是:
张岱写的初稿,然后传到一个道士/和尚的手里,之后到了曹雪芹手里,
而张岱书中的情绪正好吻合了曹雪芹家破之伤,
于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也就是做了编辑出版的工作。
而张岱的族弟——具德和尚,在吴山紫阳洞遇到一位苏姓道人,并拜他为师。
与《红楼梦》中说的僧不僧、道不道的情况也颇为符合。
所以根据原书自述:
这部书很可能是由张岱写作,经具德和尚与苏姓道人传播,之后曹雪芹编辑出版。
书中自己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所以这个转手过程完全有可能是真实的记录。
————————————————————————————————
然后再分析一下《红楼梦》里说的补天与《红楼梦》倒底说的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考证书里说的是清朝皇家事,考证得有鼻子有眼的。
但是只看书中几个大的观点:
1.补天
天在古代是很重要的概念,上有天地,下有生民。
天这个概念在封建王朝,除了自然的天空气候,也可以指国家、皇家,
皇帝就被称为天子,皇家也称为天家。
这里的补天肯定不是指补大自然的臭氧层空洞,
那应该是指为国家和皇室效力,力挽狂澜。
当一个国家需要力挽狂澜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会是一个王朝的最强盛的时候还是末期?
没有补好的天是什么?是覆灭的一个王朝还是一个没有抢到帝位的皇子?
作者在书中写一块石头想为国家效力,力挽狂澜,让国家摆脱灾难,结果没有成功------
甚至在书中关于探春与王熙凤都有”末世“之说:
探春是“生于末世运偏消”,而凤姐是“凡鸟偏从末世来”。
就算是曹雪芹时期,也是康熙乾隆年间,正是清朝建立时间不长,而最康健的时候,能称得上是天要塌了吗?可称为末世吗?
难道曹雪芹能穿越到几百年后的清末,看见末代皇帝的退位?
就算曹雪芹家破了,也不会这样来影射。
而且曹雪芹虽然少年有过纨绔,但“在其父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后,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这完全不是看透经学仕途伪善、最后白茫茫一片、悬崖撒手的贾宝玉的做派。
而对于张岱,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他年轻里正是明朝末年,天要塌了,
而士人却都如贾雨村,宁国府、荣国府的男人们一样一味的吃喝玩乐没有筹划,
或者像贾雨村这样恩将仇报的小人,
倒是出现了很多如秦淮八艳这样有风骨有才情的女子。
到了清初,他回想过去的繁华与亡国之殇,所以他自叹”无补天之才“。
2.书中的很多细节,非常精致奢靡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风气奢靡,人人享乐游玩,官场盛行打通人际关系,正符合红楼中“护官符”一说,而清朝康熙雍正期间虽然也有旧习,但清朝政府的的整体腐化与奢靡之风是从乾隆“农家乐”后期开始,从清前期器物风格,包括宫廷后妃的装饰打扮来主看,相对还是比较节俭的,并不像《红楼梦》中描述得那么奢靡。
3.曹雪芹的身份
并且曹雪芹家虽然与皇家关系密切,但身份其实是包衣——
就是家奴,相当于《红楼梦》中的赖大、赖升等人。
而贾家是开国功臣,有着世袭爵位的国公。
虽然现代人没什么感觉,但是与包衣奴身份的相差巨大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贾家爷爷是现代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而曹家爷爷却是某国王室家的开车司机、奶妈家人。
虽然都有荣华富贵,性质却是完全不同。
当然,曹雪芹十年披阅增减,在细节的描写上未必不会有加入自己生活的记忆,所以也能看到满族贵族生活的痕迹。
总结
综上如是,整体的构思是张岱晚年思忆故国家园旧事,其中亦有曹雪芹十年清贫的家破之情。
所谓半生荒唐一梦。
这是一部混合了张岱国亡之恨与曹雪芹家破之伤的深情之作。
——————————————————————————————————————————————————————
至于80回后的情节,
前80回已经里写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加上探春远嫁的暗示,必然与国势衰落有关,所以80回后里,不仅有贾家的没落,可能还有国家的衰落,完全是满族贵族们不愿意看到的情节。
————————————————————————————————————————————————————
东拉西扯了一堆。
因为喜欢所以看了很多所谓分析考据的文章,
有些有道理,
有些则完全忽视了这本书本身的主题内容与思想,完全陷入研究者自己个人对细节的牵强附会了;
于是自己的一些心得不吐不快,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