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经济与商业模式

在国内的几大互联网巨头,他们之间会竞争吗?在中国,互联网巨头分别有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简称BAT, 从表面上看,三者的业务模式和服务侧重点都不一样,不应该存在竞争,因为百度侧重于搜索,阿里巴巴属于平台贸易服务,而腾讯侧重于社交,在普通老百姓看来确实如此,因为三家巨头好像并没有找大家收费,但是三家背后都在抢占一种资源,那就是流量。

百度,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网站,类似于美国的谷歌,搜索引擎靠什么挣钱?大家比较清楚的就是广告竞价排名,对于普通人来说,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就去百度一下,几乎都能找到主题相关的答案,虽然说很可能答案并非让你满意,至少有一个解决问题方向。但是,对于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来说,你这个需求对于他们来说就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需要你尽可能第一时间找到他们,让他们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匹配你的需求,要想你能够找到他们,就需要在搜索时第一时间看到他们,而搜索引擎平台可以朝他们收费,因为有很大的流量优势,在巨大的免费流量中,只要有一部分流量能转换成功就行,这种模式针对网名免费,针对企业收费,最终形成了一种“免费+收费”的模式。

阿里巴巴,国内最大的综合贸易服务平台企业,旗下有淘宝、天猫和国际站等平台,淘宝和天猫属于B2C的国内平台模式,而国际站属于B2B的跨境电商平台,背后也是对于买家免费,卖家收费的模式,而国际站则更提供一些竞价排名和橱窗等增值服务,无论是国内平台争取更多免费的消费者注册,还是国际站吸引更多国外买家注册,并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不单是信息,还可以在平台上实现交易),背后都是尽可能的争取流量,最后“免费+收费”的模式来盈利。

腾讯,国内最大的社交企业,凭借两大免费的社交产品,即QQ和WECHAT,在国内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早期除了做社交和游戏,也曾尝试过做像淘宝天猫一样的互联网贸易平台,比如成立团队与JD竞争,但是最终因为每个企业的基因和优势不一样,在投资人的撮合下,腾讯与京东形成了战略性投资合作,腾讯需要盈利,而京东需要流量,业务上可以相互互补,从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后来腾讯更加清晰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和很多国内互联网行业巨头达成了深度合作,在这些合作的背后,其实也可以看出流量竞争的影子,也形成了“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

流量,背后是人,是消费者,非公益性企业存在的目的就需要盈利,盈利都是消费者贡献的,消费者就需要流量进行转化,因此,流量和转化率就成了企业最关心的两大核心问题,当然,不单单是互联网企业争流量,线下实体经济也需要争取流量,比如万达广场为什么要引入沃尔玛和永辉超市呢?而且给予他们的租金还特别便宜,因为通过低价吸引来的人流量,可以让其他前来租赁商铺的企业很感兴趣,而感兴趣就可以向他们多收取租金,对于沃尔玛或永辉的租金,可能是薄利甚至亏损的,但是其他更大比例的商铺利润率却很高,背后的目的还是流量,沃尔玛和永辉相当于引流品,背后我存在“免费+收费”模式的变化,但是本质是一样的。

流量经济,核心在流量,在互联网商业世界,谁拥有流量,谁就拥有天下,没有流量,就属于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因此,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流量”这个关键因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