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初心】各种人情事变,一是要面对,二是要接受,三是积极的处理,四是对自己处理不了的,要学会放下,顺从。唯有顺从,才能不失了心的本体,也不失了自己的初心和本性,因为你的初心是爱,为什么变成了怨呢?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 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 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仓居,暂住。
陆澄在南京鸿胪寺暂住,忽然收到家信,说儿子病危,陆澄非常忧愁苦闷,难以自持。王阳明说:“这正是用功修养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不能用功,平时讲学有什么用?平时天天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这时候正要磨练你的‘致中和’。父亲爱儿子,自然是人之至情,但天理中也有一个中和适度,过了,就是私意。人们在这里,认为天理就应当是忧虑,于是一味的忧愁痛苦,却不知已经落入‘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的毛病。”
“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出自《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王阳明接着说:“大致而言,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多了就过了,少了呢又不及。所以中庸之道,要求就是‘无过不及’,没有一点过分,也没有一点不足,恰当好处,分毫不差。才超过一点点,就不是心的本体,必须调停到中庸状态。比如父母之丧,那孝子岂不要一下子哭死才能纾解悲痛之心?但是圣人却说‘毁不灭性’,教你不能因为过分悲伤而失去了自己的本性。这不是圣人强人所难,只是天理的本体,就规定了一定的限度,因此不能过分。人只要能认识心体的本然状态,自然一丝一毫都增减不得。”
情绪管理,首先是接受。儿子病危,当然忧苦不堪,但是世间还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事,我们平时都当他是“别人的事”,新闻报道里的事。但所有这些事,他都有概率落到我们自己头上。
各种人情事变,一是要面对,二是要接受,三是积极的处理,四是对自己处理不了的,要学会放下,顺从。唯有顺从,才能不失了心的本体,也不失了自己的初心和本性,因为你的初心是爱,是要他好,也要自己好,为什么变成了怨呢?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