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又是一个社会所需要追求的价值和道德理想。
近些年来,国家政府大力提倡人人平等,平等这个词也被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然而人人平等真的能够做到吗?这个世界上不平等的案例屡屡皆是。
我们身在富强、和平的中国,体会不到中东等战乱地区人民的苦难。我们中国欣欣向荣,而中东地区却是战火连天。
一个人要想过得好,运气与实力缺一不可。贫穷的家庭想着依靠教育、高考来改变命运。然而,殊不知看似平等的高考制度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就拿清华北大来说。北京户籍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分数会比湖南等地普遍低一两百分。我们都知道,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之差,就会淘汰上万人。那么一两百分又是什么概念。
这样转念一想, 清华北大就像是为北京人开的大学。同样,上海复旦大学就像是为上海人开的大学。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有这么多不平等,为什么不去改变这些不平等?平等这个词之所以会出现在核心价值观中是因为他符合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层面:实现平均分配。在满是剥削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平等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平等一词显然违背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虽然我们有这么多的不平等,但是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社会主义国家。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都享有人格、机会、权利上的平等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人人不可能完全的平等,但也有享有平等的权利。
平等一词本身就是一种向往,可以说,平等是“平衡”的最高境界。我国近几年的精准扶贫政策无疑就是践行“平衡”一词。改善民生,缩短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平衡的作用是为了暂时消除矛盾,达到相对的统一。所以,根据我国国情平衡远比平等更实在、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