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为什么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常听有人说,越当老师,越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就像医生没办法给自己看病,发型师没办法给自己剪头发, 很多老师一提起自己的孩子,马上就从神采奕奕变成垂头丧气。
教师的孩子出类拔萃的很多。据统计,在2016年各省高考状元中有27%的学生母亲是教师,13%的学生父亲是教师。但是仍然有很多教育者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表现出不知所措,他们的孩子很多方面甚至还不如一般的孩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标签效应”在作怪。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通俗来讲,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教育者三尺讲台耕耘,桃李满天,社会给教育者本身贴上了“伟大”的标签。教师教出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针对不同性格和学习习惯的孩子教育良方,并行之有效,成绩斐然。很多家长像仰望太阳和星星一样仰慕着教师,而教师本身也为此自豪,似乎仰慕者和被仰慕者都神话了教育者的高大形象。认为她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依然如此。
可事实是,这样的标签效应有时起了反作用。有了过高的期盼,心理防御机制却往给出相反的、消极的反应。
教师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必须优秀,于是在家里也扮演起了老师的角色。更要命的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教师师失去了客观的评价。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对于孩子来说,面对这样的妈妈压力很大,她不仅是一个妈妈,更是一个时刻管教着的老师。幼小的孩子身上体现不明显,但也是心理的缺失。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压力往往会造成他们更加的叛逆。具体表现就是,要么失去自我,对你言听计从,却毫无生气和创造力;要么针锋相对,行为乖张,成绩也一落千丈。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效果会造成你与孩子的更大隔阂与心理疏远。
2、 教师如何做才能走出教育子女的困境
一、回归家长的角色,给孩子真心的爱
作为教师,你要认清的一点是,你回到家只是一位普通的家长。放下教师的身段和说教,回归一位温柔、有耐心的母亲,一位宽厚和博学的父亲。对你的孩子而言,你要做的除了教育,更多的是陪伴。他是个孩子,他会笑,也会哭,他有快乐,也有烦恼。你要陪着他经历童年的一切。
二、创造有质量的亲子时间
教师的时间很紧张,你要善于创造、利用有效的、有质量的亲子时间。
1、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带孩子去旅行。
2、晚上进行有趣的亲子阅读和睡前故事。
3、抽出十分钟,听听他的心里话。
4、一起完成一次手工制作或简单的烹饪。
5、能陪伴的时候要百分之百用心的陪伴,不要顾左右而言其他。
三、撕下自己的标签和孩子的标签
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不是靠外界给你贴的标签有多大,而是靠强大的心理支撑和行为支持。
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普通人”。告诉孩子,“他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配拥有一个完整的、正常的童年。而不是什么伟大,什么不凡,什么优秀。
撕下华而不实的标签,就是放爱一条生路。
四、变过高的要求为具体且可实现的步骤
优秀的人往往会期望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他们也往往对孩子有过高的和要求。比如希望孩子也能考上清华北大,能出国留学,可以成为奇才。
但你的孩子,可能现阶段达不到你的要求。你与其数落他、教训他还不如为他量身制定一个计划和可实现的分解目标。
比如对于已经上中学的孩子,与其说“你要,考上清华,你去努力吧”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不如具体分析他的学习情况,与他一起探讨可努力的空间和步骤。从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具体介绍某一位出色学生的笔记方法,时间管理方法。
若是你的孩子还小,你要着重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性格。比如,鼓励他学会遵守秩序,学会顺从,学会分享。从与人的交往中,慢慢发展出有勇气、自控力、专注力、乐观、自信的性格。
五、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做自己,教孩子
一个人真正自信的表现,不是通过外界给予的评价来确定的,而是内心的强大。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做事做人,你就能变得更自信,同时带出自信满满的孩子。
自信贵在自知。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行为给自己和集体带来了什么,什么样的行为和性格可以为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他就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来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认知。从而变得更受欢迎,也更自信。
这就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它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面对困难和挫折、甚至是所有的不理解、不友善,所表现出来的正面的心理机制。
孩子还小,积极的心理暗示要通过家长尤其是妈妈自身的行为传达给孩子。你在面对工作的压力、同事的嘲讽、上级的批评、朋友的不理解、甚至爱人的争吵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你带回家的情绪,是阳光的、积极的,还是消沉的、愤怒的,这都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在孩子面前做一个情绪平稳的妈妈,这非常重要。
寄语
最后我要说,老师也是人,一个普通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有家庭有孩子的普通人。 他们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牺牲自己的工作和陪伴孩子的时间,为无数的少年提供了好的教育和发展,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
老师的情绪需要疏导,压力需要得到释放,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那些有着教育孩子困惑的老师们提供一次不一样的心灵疏导。
这是我写作的初衷。
故事分享
文末,我要分享一个故事给大家,这是一个身边老师真实的故事,希望给大家以思考。
我的高中班主任就是这样一位教师父亲。他从教二十余年,现已退出教育一线,做行政事务管理。在四十岁出头事业发展高峰时退出,这个选择与他的儿子有关。这位老师有着很强的个人教育风格:政治是门严肃的学科,但他却总能嬉笑怒骂,关起门来和大家探讨;他默许我们在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在班上看韩国世界杯,被教务主任勒令禁止后,他又默许班长戴着耳机听收音机里,现场口述直播赛况。就是这样,他带出的每一届高考毕业生都是文科班成绩最出色的,考上北大的都出自这个班。他在学校是一个传奇人物。
这样一位出色的教师,想必他的孩子也会同样既有风格又出色。但事实却于此相反——长大后的我们在别人口中不断听到他的孩子很叛逆、很出格的事件。老师由于工作繁忙,孩子小的时候顾不上他,老师的爱人也是名重点高中教师,两人都忙于工作,孩子也就放手不管。
一旦管教,不是喊,就是揍。老师用最简单、最粗暴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年幼的孩子,对于他的学生却教之有道。
我听了以后,很心疼这个孩子。老师牺牲了自己的孩子来成就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做几乎毁掉了他的儿子。后来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却已无法逆转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渐渐形成,他叛逆,他逃学,他早恋,他抑郁。终于,他初中毕业便辍学了。他在社会上混,酗酒、赌博、黑道白道上混。
后来,老师便辞去了叫组长的职务,做起了行政和后勤。老师心中的苦楚和无奈大概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他后悔,他想弥补。他和孩子究竟经历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最近听说他当爷爷了,他才四十出头就当了爷爷。他的儿子现在二十啷当岁,托以前学生的关系进了一个国企,这个归宿算是不错。
我想,他一定用满满的父爱,去尽量弥补这个童年受过伤害的年轻人。而他的孙子,他也一定会好好的善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