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要不要给孩子立规矩?他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担心,如果不给孩子设立规则,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难管教,对于这个问题,美国教育专家沙法丽萨巴瑞博士在《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这本书中 给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视角,她认为父母需要区分哪些规矩是必须,哪些只是可选项,下面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说的。
像许多家长一样,我也曾经依靠许多规则来约束孩子,但是我发现,虽然我们可以依靠规则实现短期的控制,但孩子最终会反抗甚至反叛。
在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大多数冲突其实都微不足道,但我们却执着于这些次要的事情,忽视了对孩子的成长真正重要的东西,出于这个原因,我把生活里的各种活动分为两大类,必需项和可选项。
所谓生活的必需项,包括刷牙、洗澡、学习阅读和写字儿、发展社交关系、尊重他人等等,这些并非出于父母的个人偏好,而是每个人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东西,能帮助孩子应对生活的复杂性。
与此相反,还有一些可有可无的目标,例如孩子长大后是不是非得成为游泳明星,科学家、开豪车或住豪宅?一旦想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会逼着孩子游泳,弹钢琴、上芭蕾课了,当然全面良好的教育对孩子是很有帮助,但很多成功人士未必都是学习成绩优异的人。
不把可选项目强加在孩子身上,而给他们选择兴趣的自由,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关键,如果父母为了自我满足而逼迫孩子按照父母的设想去做,就是在操纵孩子的发展。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不仅要接受必须的教育,还应该力争在班上考第1名,跑步游泳之类的活动不再是有趣的运动,而是竞争的工具,孩子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还得进入上流社会的乡村俱乐部……,这样我们就打乱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让他们逐渐失去了自我。
生活必需的活动属于灰黑即白的问题,而可选项目则属于灰色地带,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为他制定活动计划。
就拿吃蔬菜这件事情来说,即使孩子抗议也要让他们吃蔬菜,这是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也要尊重事实,孩子可能不喜欢吃豌豆,但能接受西兰花,我们可以鼓励孩子逐步拓宽自己的口味,但不应该强迫他们接受某种特定的食物。
有关孩子发展的可选项还包括特定的兴趣爱好,朋友以及职业,在这些方面,我们自己的喜好并不重要,最好不要去替孩子做决定,而且孩子需要有权利选择他们心目中的生活必需项和可选项。
育儿过程应该成为组织家庭生活的一种方式,而非人为制定和实施规则的过程,我们可以运用规则在家庭中创造一种文化,让大家必须遵守,大家必须遵守的家庭文化,比所谓的规则更有吸引力,尽管他也包含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成分,比如为了健康卫生,督促孩子刷牙、洗脸,为确保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安全,督促孩子系好安全带等,但其本质并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控制欲。
规则无益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规则的需要,源于我们对自己以身作则的能力缺乏信心。一旦我们看清了自己的生活,能够保持其完整性、一致性、目标性和方向性,我们的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指路明灯,而不必再强加给他们任何外部的控制,换言之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才是让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来自《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这本书,回到文章开头,父母们的那个疑问,其实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给孩子设立规则,而在于你想要设立的规则哪些是必须的,而哪些是可选的,或许还可以换一种问法,哪些是孩子的发展所必须的,而那些仅仅是出于父母个人的期望和偏好?请始终牢记,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我们无条件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