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一万小时理论”时,是初中二年级。当时学古筝,听说一万个小时的积累可以成为大师,还曾仔细地算着我能几时成为“大师”光耀门楣。可日子长了,慢慢陷入到“计时器”的机械操作中,渐渐忘记目标,古筝也在生活中淡出了。
如今《刻意练习》作为新的科学发现,指出“一万小时理论”的缺陷,即没有明确目标的练习,即使时间再长也不会有进步,只是每天原地踏步攒时长而已。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老员工上班数十载,但业务很快会被新员工赶超。因为没有了想“精进”的念头,认可了自我现有的成绩,大脑自动进入“无意识”重复中,是难以有所提升和进步的。
归其根本,如果想要进步,逐渐向行业内的“大师”靠拢,并想有朝一日自己成为“大师”,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及明确具体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就像一句名言所讲“没有目的地的航程,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确立目标并刻意练习,可以有效摆脱浪费生命的无效努力。
但有了目标,如何时常调整方案以符合当时进程,就需要“导师”出场。找到一个即了解走向行业巅峰方法又了解你具体情况的导师,给你的日常练习进行指点是进步最快的方法了。他们可以有效助你建立良性循环的心理表征,让你逐步突破现有成绩,迈向新台阶。可问题是谁能总找到如意导师呢?没导师怎么办?
这需要自己担当起培养自己的责任。首先,通过反复做来找出不足,及时反馈。其次,自己创造机会,逼自己走出一定的“舒适圈”。但也别太狠,易让自己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放弃。教育界一直提倡“i+1”的进步空间,即定一个比现有程度高一截,抬手够不到,但跳一跳能够到的程度,可以让自己持续进步下去。最后,创建3F心理表征,即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 it纠正。以此来实现自我监督,这是自我进步的必要保障。
纵观当下及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被世人冠以“天才”“勤奋”的美称。一方面,我们应当知道,这些牛人的确是练习时间超出常人,才获得他人不可企及的成绩。另一方面,我们不应当仅以“天赋”“基因”为挡箭牌,阻止自我成长和实现梦想的道路。因为“天才”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如上文所述,你需要的是明确目标+专注投入+及时反馈。因此打破思维上的桎梏是行动前的第一步。
你要学会跟自己聊天,换角度看问题。通过自我认同来指导行动。比如常见的动机减退时,你可以换一种新方法来挑战自己,让大脑“醒”过来。强化前进的念头,同时弱化放弃的理由。如果可以,召集同道中人组建团队,大伙一起走,相互有照应。
由此而积累的一万个小时,才算得上有效时长。这些努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努力,可以成为阶梯把你送到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