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开电视,除了抗日神剧,剩下最多的就是大辫子戏了。不过,大辫子戏虽然战争、宫斗、穿越等各种题材百出,但主角还是集中在那几位精力充沛、猛料多多的初代王,比如卖弄风流的乾隆帝、萌哒哒的雍正帝、一本正经的康熙帝,这超强祖孙三代组合。
其实,就悦史君的经验来看,一个王朝的初代王固然有故事可谈,一派开创局面;其实更百转千回的,却是王朝最后的末代王,有醉生梦死的,有志在匡扶无力回头的,还有身不由己、任人宰杀的,等等,那种家破人亡前后的巨大反差,更是耐人回味。其中,历代亡国之君中,经历最多变复杂的,就是大辫子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对于他来说,除了1912年懵懵懂懂的亡国之痛,恐怕更彻底的打击,还在于1924年那场釜底抽薪式的一连串打击了。
1924年10月23日,本该出现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一线的直系军阀大将,时任“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的冯玉祥,突然率部返回北平,在时任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的接应下,从北京城北的安定门进城,部队不费一枪一弹。随后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
几天后,也就是11月5日,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同时派部下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率部荷枪实弹进入紫禁城,胁迫溥仪及其后妃亲属离开故宫。1912年民国后存在了13年的小朝廷,宣告结束。
当然,发动政变的冯玉祥也没能得意多久,由于自身实力不济,无法单独控制局势,他决定电请南方的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随后,又与奉系军阀达成协议,请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入主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孙中山进京后不久,大病一场,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4月9日,已被边缘化的冯玉祥试图驱逐段祺瑞,随即被奉系军阀击败,只能撤出北京,后又撤到西北偏僻地区。
这场发生在93年前的北京政变,表面上是实力不济的直系军阀冯玉祥部,趁着直奉战争的间隙,控制北京局势,囚禁总统、驱逐溥仪,但背后实际上却涉及到六方势力:直系军阀、奉系军阀、冯玉祥部、溥仪小朝廷、皖系军阀和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革命政府。各方在政变发生前,盘根错节的纵横捭阖,才最终造就了这一场惊天巨变。下面,悦史君将对六方势力在政变前后的状况一一解析,为各位悦友厘清这里面的重重内幕。
直系军阀
貌似庞然大物 内外夹击土崩瓦解
直系军阀是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其领袖大多出身直隶省,在许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鸣,故称为“直系”。
当时,直系正处于最强大的时期,首领曹锟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另一个首领吴佩孚则坐拥重兵,试图以相对优势的兵力统一全国。然而,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深层次的矛盾。
直系内部存在以曹锟为首的保定派(曹锟主要驻在保定)和以吴佩孚为首的洛阳派(吴佩孚主要驻在保定),两派之间争权夺利,形成巨大内耗。吴佩孚则居功自傲,不仅威胁老上司曹锟的地位,对部下的态度更是不屑,导致直系内部又形成了冯玉祥、王承斌、齐燮元结合起来的反吴三角联盟。而在直系外部,由于吴佩孚的武力统一政策,又形成了奉粤皖反直三角同盟。很快,这个火药桶爆炸了!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首先爆发,皖系大将卢永祥与直系大将齐燮元交战。接着,奉系首领张作霖致电曹锟发出挑战。17日,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然而,吴佩孚并没有太在意,显得很是骄傲轻敌。
10月21日,正当吴佩孚与张作霖在前方酣战之时,与吴佩孚早已矛盾激化的冯玉祥,决意反戈倒直,昼夜兼程直奔北京。22日午夜,在时任京畿警备副司令的孙岳配合下,迅速占领了北京城。23日,发动了北京政变,派兵包围了总统府,将总统曹锟囚禁在中南海延庆楼上。
吴佩孚在前线闻变,大惊失色,直军也随即土崩瓦解,吴佩孚仅率万余人突破重围,回师讨冯,但在奉军和冯军逼迫下,吴佩孚不得不率残部二千余人分乘三艘兵舰南下,落得个泛海逃窜的可悲结局。
悦史君点评:直系元老冯国璋去世后,形成了曹锟和吴佩孚的双首领体制。然而,双方打天下的时候齐心协力,取得坐镇中央的地位;此后却开始勾心斗角,不断内耗。吴佩孚的霸道不分内外,结果形成外部逼迫、内部倒戈的局面,全面落败也就无法避免了,骄兵必败啊。
奉系军阀
固守东北老巢 多方勾连终洗前耻
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首领张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称“奉系”。
当时,奉系正处于蛰伏待变阶段。自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后,退回东北的张作霖一直寻求复仇,重新进入北京。而直系的内部矛盾,他也看在眼里,并派出代表马炳南等人,频频与冯玉祥等直系将领联络,谋求从中渔利;同时也与南方的广州革命政府、同样蛰伏的皖系军阀达成反直三角同盟。北京政变中,张智霖利用冯玉祥倒戈的机会,一举击溃直系主力部队,并把势力推进到华北、华东地区。在度过反奉危机后,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悦史君点评:奉系在北洋军阀内部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属于各方拉拢的一个地位,既可隔岸观火,也可趁势出击。借着这次机会,奉系势力突破东北边界,最终一时执政全国,也是时运所造。
冯玉祥部
自带叛逆属性 临阵倒戈功败垂成
冯玉祥本来就不是直系军阀的嫡系,因驻地主要在陕西,所部被称为“西北军”。由于一直受到直系首领吴佩孚的排挤,再加上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吴佩孚有意借刀杀人,即借奉军之手消灭冯玉祥部,更让冯玉祥怒火中烧。
1924年9月,冯玉祥和孙岳达成“草亭密议”,结成政变同盟。10月19日,冯玉祥宣布班师回京和政变计划,并将队伍改称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10月23日,在孙岳的配合下,国民军顺利控制北京,并囚禁总统曹锟,驱赶溥仪出宫。
然而,接下来冯玉祥邀请皖系领袖段祺瑞主持大局,却最终让胜利果实被旁人摘去。1926年,在直奉联军进攻下,冯玉祥被迫通电辞职。
悦史君点评:冯玉祥在新旧军阀混战时期,都是不容忽视的角色,有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自身也能团结部众。然而,胜利来得太快,仓促下决定导致惹火烧身,最终奉系、直系联手,落得下野出国,可叹。
溥仪小朝廷
特殊国中之国 一朝倾覆投敌堕落
自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商定有关清帝退位的《清室优待条件》后,退位后的溥仪就在紫禁城里,做起了小朝廷的皇帝,与北洋政府分庭抗礼,甚至还在1917年搞了一次复辟。
冯玉祥政变后,溥仪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被逼出宫。黯然出宫后,溥仪先是搬进了北府(清朝末代摄政王、溥仪的父亲载沣的住处),又于11月29日逃进日本公使馆。从此,溥仪一步步落入日本人精心设计的圈套,最终做了日本人控制下的伪满洲国的傀儡,进一步flop。
悦史君点评:《清室优待条件》是清室愿意和平移交政权的基石,但由于民国初期的政局动乱,实际应该给予的每年四百万拨款从未真正兑现。这就导致小朝廷为了维持奢靡生活,不断偷偷变卖紫禁城中国宝,甚至拉拢各派势力,随时准备复辟。冯玉祥的粗暴举动,直接导致溥仪与民国政府脆弱的信任不复存在,并最终被日本人利用。虽然手段有些激烈,但紫禁城从此成了故宫博物馆,大量国宝也被保护起来,真正成了人民共享之物,也算可喜可贺。
皖系军阀
各方妥协渔利 实力不济仓促下台
皖系军阀是北洋军阀派系之一,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得名“皖系”。
1920年7月,皖系被直、奉联军击败后,首领段祺瑞下野,皖系重要头目被通缉,皖系军阀逐步被消灭。但段祺瑞并没有消沉,表面的终日消遣,实际上却在密切关注时局,并与奉系军阀、南方的广州革命政府达成反直三角同盟。
1924年11月,段祺瑞受到国民军、奉系、直系余部共同推举,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但他已不是作为皖系首领执政,而只是各派军阀争夺权力的缓冲人物。
1926年年4月9日,段祺瑞被冯玉祥驱逐下台,从此当了寓公,再也没能掀起风浪。
悦史君点评:段祺瑞号称“北洋之虎”,有“三造共和”之功。然而,一味迷信武力,导致成为众矢之的,实力不再。虽然通过各方妥协,再次出任国家元首,但也是落日余晖,一旦利用价值不再,被抛弃也就成了必然。
广东革命政府
挑动各派纷争 后来居上吞并各方
虽然偏居南方一隅,但孙中山一直希望能够分化北洋军阀各派系,并实现北伐的目的。他不仅在事先与奉系军阀、皖系军阀达成反直三角同盟,而且还派出密使,积极联络冯玉祥、孙岳等人,支持他们先发制人。
可惜命运弄人,孙中山在应冯玉祥电邀进京后,胜利果实已被奉系、皖系首领瓜分,再加上舟车劳顿,1925年3月12日即病逝于北京。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不到半年就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
悦史君点评:虽然表面上这次机会落空,还导致孙中山先生病亡,但实际上北洋军阀各派系的争斗再起,导致各方实力削弱,在此后的北伐中不堪一击,最终在名义上统一全国,成了新旧军阀交替时期的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