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低自我是获得幸福的最有效方法,你越是喂养自己的自大,你对生活和整个世界的不满就越会吞噬你……
刘润老师在8/2发布的视频中讲到“什么样的年轻人最优秀、可塑性极强”讲到了两个标准:
ego要小,自我意识不能过剩。
“我没错、我想到了、我是对的、这个我懂、我有经验”这种情绪和反馈是阻碍一个人收获巨大成长的绊脚石。一个忘我,一个内心中间“事比我大”的人,才能够快速成长。
自己确实时常带入到这种状态里去,参与生活中的对话总会冒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是一种无端联想,没有任何的现实依据,我确实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很多提升机会。
就像朋友所说:“你没啥可端着的”,“I have nothing to lose”,我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包括自我,“没有那么多人关注我的一举一动,就放开耍,去做就好了”,放弃一开始就对自己的精神施压,让自己变得open起来。
善于反思,成功多从外部找原因,失败多从内部找原因。
当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他会把功劳归功于自身以外的因素,不如团队成员的协作配合度高,这一次项目很顺手等等,如果找不到特定的人和事件,他就会把功劳归于运气。
当事情的进展不如人意,惨烈失败时,他会多从自身找原因,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埋怨运气不好,大环境不好,指标不合理,竞争对手太凶残等等。
2.
如果社会可以培训你,那么社会也可以培训他人来取代你。凡是可以批量化培训的技能都是能够被雇佣的技能。
所谓“被雇佣的技能”是站在一个“消费者视角”来思考问题的——我能给企业、这个世界带来什么,这其实是我们的求职常态,我们时常这样审视自己。
而纳瓦尔提倡的是一个“生产者视角”,即我能给世界创造什么,带来什么新的需求,创造新的价值。
如何打通联动自己的能力体系并创造价值?
这个问题也许在目前并无意义,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自己没有什么底牌,没有建立起所谓的“能力体系”,一切架空。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顺其自然的,是复利效应的理应结果。所以当下的杂念不用太多,执行好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干预、优化,自己就会在某个时刻自然迎接这个答案。
3.
同样是读书,有人指望书本能告诉他怎么开始怎么结束,所以总是失望(或者被骗)。而有人从书中获得启发,自己思考,自己实践,于是对书充满感激。从同一个教室里走出的学生天差地别,就是因为有人等着被打造,有人是自己在探索。
没错,这个例子的价值在于给了我一点启发,所谓“独有的能力”它没有那么高大上,可望不可及,反而是蕴藏在自己每一步的小习惯中。
即独特能力的打通来自于每个行为习惯背后的动机干预,复利效应/滚雪球也深谙于此。
4.
纳瓦尔最有名的一系列推特是“如何不靠运气致富”,堪称推特史上转载
最多的推特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你无法靠出卖时间变富,而是需要资产(公司、股票、实业)或被动收入(代码或媒体)。为此,你需要调动劳动力、资本的杠杆,并创造无复制成本的产品,最终将财富转换成享有幸福和自由的权利。
即创造“边际效应成本为0”的产品
5.
没有所谓的“商业”技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商业杂志和商业课程上。
最重要的是,要在重大决定上花更多时间。人生早期有三个重大决定:在哪里生活,和谁在一起,从事什么职业。
阅读数学、科学和哲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不要读畅销书,不要看新闻。避免加入任何所谓的“读书俱乐部”,避免追求任何的社群认同。把真理置于社群认同之上。
没有所谓“商业”技能,我的理解是所有“商业”技能都是个人经验的总和,意味着没有绝对的普适经验,且这些精华多半来自于实操,更多的时候不能形成关联性强系统理论。
重大决定=长期做+改变消耗大量时间成本
让自己保持温和、客观、理性,多关注不变的经典,不要在闪现的变化中消耗太多心力,你该知道的都会知道,反而是你不该知道的打乱了生活节奏。社群意味着意识、步调的高度统一,会强化某些意识以至于时常会让你“先入为主”,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