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小时,总计507小时,第474日。
阅读《尼采》至68%
永恒轮回并非尼采的创造,尼采所崇拜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主张过宇宙按照 " 大年 " (由一万零八百个太阳年组成)而永恒循环。尼采自己后来也承认了这种渊源关系。
正是出于 " 命运之爱 " ,尼采愈来愈把永恒轮回的思想同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结合起来,赋予一种乐观的色调。他解释说,肯定万物的变动和毁灭,肯定矛盾和斗争,生成的观念,酒神哲学中的这一决定性因素,使他达到了永恒轮回的结论;永恒轮回是 " 肯定所能达到的最高公式 " 。
尼采终究是矛盾的。当我们循着他的思想线索继续前进时,我们将常常发现这一点。他提倡思想家应当不断与自己作战,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人们在他的兴奋中可以看出一种病态,在他的悲观中又可以听出一种激昂。他从深谷攀登上高峰,可是深谷仍然包围着他。每个思想家的道路上都布满着陷阱,我们要提防自己不落入他的陷阱,但是谁有权利嘲笑他曾经落入陷阱呢 ? 任何人都可以否认尼采哲学的任何一个论点,可是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真诚地思索过人生,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位真诚的探索者。
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包括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人性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尽管各流派所执论据有所不同。在这一点上,尼采的人性观恰是富有现代特点的。尼采人性观的出发点就是人的本质的未定型,由此而有了人的自我超越性,人的自由和创造性。
关于超越、自由和创造的思想,岂非同他的悲观主义相矛盾 ? 是的,的确矛盾。尼采的思想本来就是充满着矛盾的,不过这是活生生的可以理解的矛盾。也许,在他看来,人的自由和超越的本性与世界的无意义之间的冲突,恰恰构成了人的悲剧性命运 ? 也许,他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并不存在的 " 超人 " 身上。
强调人的自我创造,这是马克思、尼采以及许多现代哲学家的共同立场。但是,一旦追问人通过何种途径自我创造,就发生了根本的分歧。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劳动自我创造的, " 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
尼采则认为,人的自我创造的途径是评价,而且往往是错误的评价。他说: " 如果没有置于道德假定中的误解,人就仍然是动物。
" 人是通过他的错误教育成的:第一,他对自己总是看得不完全;第二,他给自己加上想象的特点;第三,他在一种对动物和自然的错误的等级秩序中看自己;第四,他不断发明新的价值榜,并一时以之为永久和绝对,以致时而这种时而那种人类的冲动和境况居于首位,藉此种评价而高贵化。如果没有这四种错误的效果,也就没有了人道、人性和" 人的尊严" 。究竟向何种方向发展,何种可能性得到实现,就取决于人自己的价值定向,评价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评价,也就是赋予意义,赋予生命以目的。动物只有求生的本能,它只是 " 盲目地疯狂地紧紧抓住生命,却没有任何别的更高目的
如此看来,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人要为自己的生命提供一种意义,这意义超过生命本身的意义;人的自我创造需要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高于人自身:这就是人的自我超越性。 "
尼采反对从道德立场来追究自由意志的责任,可是,只要不是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由就必然意味着责任。那么,向谁负责呢 ? 尼采提出了 " 自我责任 " 的概念。每个人应当向自己负责。他也曾谈到对生命负责,每个有幸得到生命的人应该给生命以最好的报答。更严重的责任是从永恒轮回的角度提出来的: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必须值得在无限的未来重复无数次。 " 你将再次并且无数次地意愿这样吗 ?" 这个问题是加在意志身上的最重的负担。
里的问题涉及到尼采对于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就是涉及到尼采的哲学认识论观点。尼采是不承认客观真理的。他认为,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只是一种价值关系,真理只是一种价值判断,认识只是评价。人仅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去认识事物,人出于本性就是价值动物。 " 一定要有一堆信念,必须要有所判断,要对一切重要的价值没有怀疑:这是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的前提。因此必要的是必须把某物看成真的,而不是某物是真的。 "" 我们是把我们的保存条件投射出去,当成了一般存在的属性。 "
结果,人们不是去发现 " 自我 " ,实现 " 自我 " ,而是逃避 " 自我 " 唯恐不及。逃避的方式是所谓 " 劳作 " ,那自早到晚刻板而绝无创造性的 " 劳作 " 。尼采说,这种 " 劳作 " 崇拜的隐情是 " 惧怕一切个人 " ,把劳作当作 " 管束个人的绝好的警察 " ,以之有效地遏止独立性的发展。 " 劳作需要耗费绝大的精神,从而排除了沉思、苦想、梦幻、忧愁、爱恋、憎恨;而时时在眼前树立一个小目的,保持着轻微的规则的安慰。在一个如此不断劳作着的社会里,会有较佳的安全,而安全在现代是被视为神圣的。
尼采式的个人主义,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他提出的这要求: " 成为你自己 !"
逻辑思维提升到至高地位,而逻辑思维不过是人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一种工具。这样,理性主义就把人类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世界,把人类生存的意义归结为依靠逻辑工具掌握和支配外部世界。在理性主义统治下,人们迷信科学万能,热衷于追求知识,从事外在的物质活动,忽视了人的内心生活。第二,理性主义哲学公开或隐蔽地假定世界具有一种逻辑本性,由于这种逻辑本性,世界一方面能被人类思维所把握,另一方面其发展的进程也保证了人类目的的实现。倘若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理性主义者就把它视为虚假的现象世界,而断定其背后还有一个真实的本体世界。这种旧式的本体论是哲学的最大迷误。
在尼采看来,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无论认识活动、道德活动还是审美活动,都以非理性为基础。这个非理性基础就是人的生命本能。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的基督教信仰已经逐渐解体。哲学家们从本体论、认识论、科学知识、历史考证各个角度对基督教原理进行批判,并且从中引出了激进的政治变革 (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 ) 和哲学变革 ( 费尔巴哈 ) 的结论。尼采区别于前人的地方在于,他第一个明确指出了基督教信仰解体之后欧洲出现价值真空这个事实,并且把基督教批判与欧洲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