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男人还是个男孩,二十一岁,女人也还是个刚刚长大的小女孩,才十八,他们的相遇是在一辆绿皮的火车上。
那是六月里稻子快要成熟的时节,男孩从打工的地方往家赶,赶着去帮家里收稻子,火车上像他这样的人很多,车厢挤得爆爆的。
男孩站了七八个小时,身上有点酸痛,便挤开人群,想去看看厕所或洗脸池那边是否还有一点点小小的缝隙,能让自己坐一会或者靠一会。
经过一个座位的时候,有三个十八、九岁的女孩正在叽叽喳喳的说话,这引起了男孩的注意,因为她们的口音正是自己那个乡镇的乡音。
出门在外,听到家乡的话音,总是会让人很亲切,男孩忍不住的就想上去攀谈一下,但一股羞涩使他强忍住了这种冲动,他继续往车厢的接头处走去。
厕所里和洗脸池并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空间,双抢的季节比过年还重要,因为这是关乎到全家人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的大事。
男孩站在厕所门口思忖了好一会,还是下了决心走到几个女孩的座位边,脸红红的用乡音询问着她们是否能让他搭个座。
或许是乡音起了作用,或许是女孩比女人的戒备心要更少一些,几个女孩很爽快的答应了。
可能是因为人多吧,相比于男孩的腼腆,女孩们显得更加的热情一些。她们招呼他吃瓜子,还塞了一个茶叶蛋硬叫他吃,到了分手的时候,大家竟然已经很熟了,他们相约:三天后赶集,几个人再来镇上相聚。
等到约好的那天,男孩特意把嘴唇上还很柔软的胡须刮去,洗了头,穿上干净的衣服,骑了一辆当时农村很罕见的山地自行车去赴会。
来赴会的只有女孩一个人,两人在约好的地点等了一个多小时,始终不见另外两个人到来。看到女孩热得满脸是汗,男孩便去买了汽水来给她喝,然后邀她一起去逛街,女孩答应了。
这是双抢前的一个集,街上热闹得很。庄稼人都会赶在这一天来买一些吃的和用的东西,因为接下来一个多月,他们将进入一年当中最劳累、最忙碌的时节。
男孩走在前面,女孩跟在他身后,走着走着就会有一个、两个甚至一群戴着草帽、皮肤黑黑的庄稼人从两人的中间穿过,径直往他们想去买东西的摊位上挤过去。每当这时,男孩总是停下来,等着女孩挤过人群回到自己的身后,才接着往前走。
镇子并不大,500米不到的主街他们就这样来来回回的走了好几趟。他们很少说话,因为人声太嘈杂,要想让对方听到就必须要很大声,而初次见面的他们都很希望自己在对方眼里显得比较矜持。
虽然是六月里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正照在头顶,但两人的兴致很高,也没有觉得很热。有时女孩被冲散,男孩便站在那里等她,两人对望一眼,或者相视一笑,心里便有异样的感觉。
临近中午,两人经过一个面摊,男孩请女孩吃面。面是本地的咸挂面,圆珠笔芯那般粗细,却有一米来长,一个大海碗放上几根就满满的了。面上放些肉沫,加一勺鲜红的辣椒,再洒些葱花,两人坐在黑油油的小桌边,吃的很香。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在他们的身上洒下许多金色的小图案。
太阳西斜的时候,集上的人逐渐散去,男孩和女孩也往回走。女孩的家离着集上只有三里路,男孩便不骑车,伴着女孩慢慢的往前在。马路上的行人比较稀疏,女孩便和男孩挨近了一些,两人静静的说着话往前走。
虽然都在故意磨蹭,走得也很慢,但还是很快就到了女孩家的村口,女孩的熟人渐渐多了起来。女孩有些羞涩,两人便分了手,同时相约着等割了稻子再一起去镇上玩。
双抢结束后,两人又见了几次面,还是在那条小街上溜达,还是在那家油乎乎的面摊上吃面,还是慢腾腾的一起回家。乡村的约会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喜欢着对方,根本无需很多的道具,一片小树叶子都能唠上半天。
两人第四次见面的时候,男孩照常送女孩到村口,女孩邀请男孩去家里坐坐,男孩犹豫了一下,便跟着一起去了。
女孩的父母似乎已经知道了男孩今天要来,正在家里等他,连她出了嫁的姐姐也“正巧”回娘家来看看。
一家人围着男孩说着话,问些家长里短的事,聊了好一会。天傍黑的时候,男孩起身告辞,女孩的母亲给男孩约了个时间,让男孩带着父母一起来家里坐坐,男孩不好推辞,答应了。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的有点出乎男孩的预料,双方的家长见了面,彼此都是善良本分的庄稼人,祖上三代名声都很好,父母间也谈得很投缘,最重要的是,他们一致认为:两个孩子的感情很好。于是,一顿午饭之后,男孩和女孩的订婚仪式就被确定在了十天以后。
男孩犹豫了,他猛然意识到:自己就要有老婆了!他是个读过书的人,琼瑶的书也看过几本,对爱情还是很向往的。他和她虽然约过几次会,但也只是说说话,逛逛街,走走路,喝点汽水,连手都没有牵过。虽然自己也喜欢她,但这好像和书中的爱情不一样啊?
男孩就这样犹豫着,当订婚摆宴的时候,看着八仙桌一张张的摆在客厅里,摆在院子里,摆在屋后的大树底下;看着自己家的亲朋好友和女孩家的亲朋好友接踵而至,一个一个满面笑容的坐满了房前屋后所有的桌子时,男孩的犹豫变成了不甘,自己还没尝过缠绵悱恻、轰轰烈烈的爱情呢,怎么忽然之间就要去做一个女孩的老公?
男孩从屋子里溜了出去,往村子外面走,他想逃避。可还没走到村口的水塘,他的姐夫追了过来,轻声的警告他:如果今天他敢走,就将打断他的腿。男孩乖乖的跟在姐夫的后面,垂头丧气的回到了热闹的人群中。
男孩他们这片的村庄原本风气淳朴,两家人定了婚,至少也要等上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才会结婚。
这期间每年的端午、中秋、春节,男方都要往女方家送去猪肉、大米、鸡蛋和面条,谓之“送年送节”,至于在这些时节给女孩买衣服、给压岁钱等等更是必不可少,如果女方家另外有事,还得再备厚礼。
乡下人原本经济就窘迫,男方常常为了这些礼物而犯难,因此以次充好或者降低数量标准的事时有发生。为此儿女亲家间经常吵吵闹闹,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的也不鲜见。不过,吵归吵,闹归闹,为此而分手的倒极少听说过,这也算是一件怪事。
不过,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里之后,庄稼汉们对婚嫁这项事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们把那些繁缛的过程全部省去了,直接把礼物折算成聘金。并且,结婚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只要订了婚,交了聘金,男孩就可以带着女孩出去打工挣钱了,女孩也就正式列入了男方家的人口册里面,连田地都是可以分到的,比国家颁发的正式结婚证还管用。
就这样,那天订婚宴席结束之后,女孩便留在了男孩家里,那天晚上,男孩变成了男人,女孩变成了女人。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男人和女人的孩子已经上了大学。男人已经记不起琼瑶小说里那些缠绵悱恻、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了,他只记得他和女人第一次在那个油乎乎的面摊上吃面,很香,就如同现在,女人每天给他做的饭菜一样,吃了还想吃。
毕淑敏曾经说过,婚姻如鞋子,光有华丽的外表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看它合不合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