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你转妹家了吗?
年初二,穿新衣,回娘家,心欢喜。见双亲,作个揖,问个好,送上礼。敬杯酒,表孝意,天伦乐,好福气。只吃枣,不吃梨,全家亲,永不离。
每逢大年初二,客家地区的已婚女子们总要进行这项活动——转妹家!(即“回娘家”)
客家人叫女儿为“阿妹”称女儿回娘家为“转妹家”新婚夫妇同到女方家拜见长辈则称为“新姑丈上门”。
据了解,已婚客家女子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起源于汉族先民的新婚“归宁”传统,是客家拜新年习俗的延伸。客家女子的感恩思想尤其彰显,对父母多年的养育总是念念不忘,铭心刻骨。其实,客家女子不但勤劳贤惠,而且特别有孝心,并且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年初一在夫家对夫家长辈拜新年时,客家妹子的心就开始牵挂父母,渴盼着回娘家给自己父母拜年。
我也不例外,这一天都会回娘家去。
10点就出门了,我想算是早了吧。没有想到妹妹比我更早,半路就打电话问我出发了没?而我正堵在路上。YQ的这几年,让很多女儿太久没有转妹家了,回家心切,路上早早就开始堵车了。
到了娘家,儿子工作后第一次回外婆家,把早早准备好的红包给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活,弟弟弟媳在外面杀鸡。浓郁的香味已让我垂延三尺。
正月初二,也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煎堆、甜粄等礼品,走亲访友。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即“、生气十足”,酿豆腐、红焖肉,即“富富裕裕”“红红火火”,还有生菜、蒜、葱、芹菜等,比喻“生财”“能写会算”“长长久久”“勤工刻苦”等。
而我父母,每次都会准备好很多菜,每次回到娘家,我都是只管玩耍。刚开始,先生会说我们姐妹俩太懒了,不帮父母一下,我爸爸每次都说:“看到他们喜欢吃我做的菜,我就很高兴。”,父母身边,女儿永远都是小孩子,也只有在父母身边,我们才能够无所顾忌。所以我们就更加理所当然地做了甩手掌柜。
不过这二年,父母年龄大了,弟弟的厨艺也是不错的,他们夫妇俩慢慢成了厨房的主力军。当然,父母仍然是在忙忙碌碌一起准备丰盛的午餐。
小孩子们也兴冲冲地跑过来,因为我们也是今天给他们压岁钱的。我也跑到隔壁伯母家,果然她正在厨房里准备午餐,堂姐堂妹还没有过来,我问个好拜个年就先回来了。
让妈妈带送我与妹妹一起去二个舅舅家,对了,我的外婆家就在隔壁村,每次转妹家我们也会一起去给舅舅拜个年。
小小的红包对大家来说都不再是多大的钱财,更多的是承载了我们的亲情,我们的祝福,我们的感恩。亲情也是在走动中源源不断的流转。
转到妹家,自然少不了去自己长大的祖屋转转。今天我们还跑到母校新陂一小、新陂中学去看了看,由于学校大门都是紧闭的,只能在校门口张望了一下。
倒是中学正大门对面的古民居吸引了我们。外甥告诉我这是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是一座精美别致的四角楼围龙屋。
馨梓围,又名康记,俗称解放围,位于广东省兴宁市新陂镇家庄村,为三堂二横四角碉楼的典型传统客家围龙屋,建筑占地面积4459平方米。
馨梓围由李氏梓馨之妻饶夫人率4个儿子所建,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工建造,历时13年完工。
馨梓围坐东南向西北,外加右侧四横屋(杂物房、厕所),门前有禾坪和池塘,有房71间、厅堂10个。该房布局合理,以大门为中轴线,4个碉楼分布东西南北,后两楼角联建半月形围龙。围龙走廊宽2米,以20根大理石为柱,中堂梁架浮雕鎏金。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建筑工艺,主体建筑为灰瓦硬山顶,土木构筑,三合土夯墙,外墙用石灰、沙、石夯实,柱、阶用好石料,地面由青砖铺设。两边花厅内有假山,柱阶石料仍完好无损。围屋结构牢固,
中学时候,我也没有去过围龙屋,倒是妹妹,她有个同学是这里人,她说她上过二楼。
整个围龙屋还是保存得比较好的,但我奇怪的是昨天在宁中的古民居“石禾坪”是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这个已经被评为“十大古民居”并且是梅州市市级客家古民居,反而不是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