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分钟跟孩子的「提问训练」,半年后我后悔了——后悔没早5年用这招

晚上9点,你看着孩子的作业本,第5次叹气。

作文草稿的结尾被反复涂改,最后只憋出一句:「然后我就回家了。」

你问他:“当时心情如何?”

他眨着眼睛说:“不知道。”

买回来的乐高坦克,孩子玩了一次就再也不碰了。你说:“我们小时候都是想方设法拼出各种不同形态,你怎么不尝试一下呀?”

但孩子委屈地嘟囔:“可是说明书上没有教呀……”

你突然意识到:孩子似乎正在失去「追问世界」的本能。

这一代孩子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豆包、Kimi能在3秒内解答习题,小红书的解题视频比老师讲得更生动。但奇怪的是:

当答案触手可及时,「会提问」反而成了稀缺能力。

如果孩子只会用「这道题怎么做」的句式提问,如果他的思考总停留在「老师说要这样」,又该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们究竟该如何教会孩子,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让孩子学会提问》一书指出:提问不是天赋,而是可训练的核心素养。书中给出了「好问题的三重标准」,让孩子的思维从「被动答题」转向「主动追问」。

《让孩子学会提问》

好问题的特点(P12)

一个好问题,需要具备三个特点:

首先,它应该是准确的,而不是模糊的、笼统的,让人不知所云、不知如何回答。提问者需要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并能让对方准确地捕捉到问题的落脚点。

其次,它应该是有趣的,能够引发对话者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对方的表达欲望,使其有话可讲。

最后,它应该是有深度的,体现出提问者独一无二的思考,是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进行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提出的问题。

在充分理解了好问题的特点后,每设计一个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自己的问题是否具备上述特点。

一个好问题,一定能够引领我们穿过思维的迷雾,前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溯源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帮助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书中这段原文介绍了好问题的三个特点:准确、有趣、有深度。如果我们要教会孩子提问,可以首先从孩子感兴趣的角度来看看,怎么理解以上三个概念。

1. 先看一个反面案例:“太空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具备”准确、有趣、有深度“吗?

很明显,都不符合——这是一个”三无产品“。

2. 那么,"月球距离地球有多远?"——这是不是一个好问题?

很显然也不算。「准确」满足了,问题指向明确,答案可量化(约38万公里);但属于课本知识复现,无法引发兴趣,所以并不「有趣」;最后是「深度」,它仅停留在事实层面,没有延展思考,深度也不够。

对方可能直接报数字回答,然后对话就结束了。

3. 再看一个提问,"如果月球突然消失,地球会怎样?"——这是不是一个好问题?

「准确」有了,是聚焦月球消失的后果;用"突然消失"制造悬念,激发想象空间(潮汐变化、生态灾难等),也挺有趣的;但是还是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依然不够「深度」。

回答者可能列举自然灾害,但不会思考本质机制。

4. "月球引力像地球的生态安全带,如果这条安全带断裂,人类现有科技有办法活下来吗?"——这是不是一个好问题?

「准确」满足,描述月球引力对人类的影响;「有趣」满足,用"安全带"比喻建立认知锚点,并脑洞出来“人类能否存活”的世界末日概念;最后,「深度」也满足了,提问能引发创造性思考,触及人类目前的前言科学和伦理策略。

总结一下,在刚才的同一个太空主题下:

问题1只提了一个宽泛的“太空”话题,所以既不准确,又不有趣,也缺乏深度;

问题2锁定了具体对象(月球)和范围(距离→消失→引力机制),所以做到了「准确」;

问题3制造了冲突(突然消失)、使用比喻(安全带)、打开脑洞(世界末日),所以做到了「有趣」;

问题4从现象(消失)到原理(引力机制),最后提升到科技伦理的思考高度,做到了「有深度」。

通过孩子感兴趣的太空话题,我们用几个提问的例子,更清晰的理解了原文关于「好问题」的三个特点:准确、有趣、有深度。

看完这本书,我便在家尝试了一下,把以上三个例子讲给家里12岁和8岁的俩孩子,然后给出以下“提问升级三步法”:

1. 先确保问题靶心明确,不要有宽泛的概念和背景;

2. 再给它装上"故事钩子",发挥好奇心,大胆假设和脑洞;

3. 最后往深处挖出"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方向。

我让他们分别向我提一个问题,然后我给他们打分。(准确+1分;有趣+2分;深度+3分)。

弟弟年纪小,为了鼓励他同哥哥“并肩作战”,我跟他说只要提问了就可以额外+2分。并且,两兄弟分数总和超过10分,就庆祝奖励每人一个雪糕吃。

后来你猜怎样?当然是爷仨一起开心地吃雪糕啦!

你也赶紧找孩子用起来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