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是一部儒家经典的著作,由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创作。
孟子是什么样的人?“亚圣公”
他是国家队顶级的辩论手,怼天怼地怼空气,一张巧嘴杠遍天下无敌手。从另外一个额角度看,他是生不逢时的理想主义者,是扛起时代大气的先锋。
年少成名,最终遗憾退场。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旷世名言。
我们眼中的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很多人阻止他去做一件事,但是,他还是要一往无前去做。
一、孟子生平
前372年,孟子生于邹国。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到了孟子这一代家族没落,后迁到邹国。
孟子三岁时(前369年)父亲去世,由孟母教育长大,孟母是中国“虎妈”的老祖宗,所有家长的心中的第一。育儿过程最光辉的事迹是“孟母三迁”。(1.近墓地,孟子模仿能力强导致第一迁。2.近集市,有追逐钱财之嫌,导致二迁,3.近学堂,助力学习)
孟子15岁,在鲁国跟着子思(孔伋)的学生学习。孔伋是孔子的玄孙,孔子儿子孔鲤的儿子,曾跟曾子学习。
孟子搭上孔子的关系,成为了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和孔子,二人出生相差100年)
40岁之前是“别人家的孩子”、学霸的人设,孟子在教育界是风云人物,学习成绩第一,毕业后妥妥就能在邹国开始创业办学。
但是孟子的招收门槛颇高,感觉自己地位高、有才的、有功劳的和靠关系想进来的学生统统不收。
40岁左右,孟子已经走红,邹国想要利用他的名气让他去做邹国宣传代言。但是,孟子自己觉得邹国太小,无法施展自己的雄心抱负,他的眼里有星辰大海。于是,40岁的孟子开始了自己的周游列国之旅。开启怒怼诸国模式。
当时齐国是业内龙头老大,齐威王刚打败魏国,抢得霸主地位。齐威王重视人才,邀请孟子做客。孟子想要实施“仁政”,而齐威王想要能杀伐决断助他称霸的猛将。孟子雄心勃勃,对管仲的霸术不屑一顾,建议齐威王要“以德行仁”。当时诸侯列国都在争霸,正是齐威王任用孙膑、田忌大振国威之际,故齐威王对于孟子的“仁政”理论没有完全采纳。
孟子来到临淄后,到过齐国的稷下学宫(做客座教授),遇到很多追着他辩论的人。在那里有了与稷下先生淳于髡有关“男女授受不亲”的著名辩论。淳于髡问孟子说,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规定的吗?孟子回答说是。淳于髡又说,要是自己的嫂子落入水中,她正在伸手求救,那么是不是去伸手救她呢?孟子回答说,嫂子溺水不去救她,这是豺狼般的行为。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的规定。自己的嫂子溺水去伸手救援,是权变的做法。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不是他爱辩论,是不得已。在稷下学宫,他完善了性向善论,推出“仁、义、礼、智”的理论,开创了儒家的新纪元。
四年后,他没有得到齐威王重用,来到宋国,却发现,宋王是个光说不练的空把式,骂宋王后跑回邹国。那时候,他真正认识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能实行他的仁政。
前319年,孟子第二次来到齐国,齐国国君是齐宣王。此时的孟子名气更大,齐宣王给孟子“卿大夫”一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这些思想就是那个时候推出。
孟子55岁时孟母去世,孟子回鲁国守丧。彼时,齐宣王想攻打燕国,遭到孟子阻拦,孟子以宣王如果攻打燕国自己就要离开,一再劝说,等孟子再回到齐国时,宣王已经开始部署攻打燕国了,而且也没有再挽留他。心灰意冷的孟子辞官回家,开始编书。那时候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前289年,孟子去世,享年84岁。
至此,这个,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以一己之力扛起儒家大旗的新时代旗手,就此谢幕。
孟子的一生,让人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他义无反顾,在不被诸侯国君重视的情况下,坚持扛起儒家大旗,坚定地走下去?
那应该就是他说的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