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来的稍晚了些,朋友圈待会用之时发现自己已过晒、秀的年龄。
与我同龄的很多人已不大发朋友圈,貌似成熟了后的沉稳,也许吧。我也是很少很少发朋友圈了,除了每周的简书更新。
有人说爱不爱看他的朋友圈。有些道理的,他朋友圈的照片可以影射出心理,这点读过一些心理书的人应该会投赞成票。
年龄相仿的朋友孩子已高中,老婆经常会在我们面前刀子嘴般的说“他一点都不关心我们母子”。嘴上说着,可丝毫不耽误抓拍一切老公和孩子的生活片刻掠影,随后朋友圈便出现配有文字的生活照或短视频。朋友嘿嘿的傻笑,我们经常会起哄他们跟小孩似的还秀恩爱。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才是幸福的小生活,即便豪门家庭也未必有如此好的惬意。
日本著名摄影师Takeshi说:照片真是很奇妙的东西,它不会发出声音,但它是有情绪和感觉的,是不是喜欢,有没有感情,从一张照片里就能看出来。嗯,是的。照片是没有声音的,照片留下的记忆是有声音的,岁月是有记忆的,照片是见证记忆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圈的烦恼,比如刷屏广告,比如心灵鸡汤。有人说朋友圈像一款产品需要经营,时间的堆积使朋友圈为你累积人脉。
我不认为,刷屏的广告只能说明你在从事某种职业,起到的无非是宣传你的产品。用则用,没有朋友圈的宣传也会找到你,要么怎么叫朋友?自有手机以来,但凡只要是助人为懒的产品必将火爆大卖。能打电话绝不登门造访,能够微信绝不打电话沟通。我经常在想,微信、信息的文字表达远不及与言语上的表达,文字的传送经常带来南辕北辙的错误理解,经常会因为文字的相互理解错误而产生误会。即便如此,微信依然很多时候取代了电话。也许有人说微信的语言功能不就是电话效果?真不是!至于为什么,自己慢慢回想吧。
人都懒成这样了,如何可以累积人脉?我是着实不理解。但,如果是面对面的经常见面交流,见面的次数越多越堆积人脉,我信。一直以来我坚信只有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培养感情,直面沟通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文字、电话永远不能替代促膝而谈的温度。一壶茶,一柱焚香,一盒烟,所带来的不是言语可表达的情谊。
特别喜欢孩子,特别喜欢看朋友圈里朋友和孩子嬉戏的快乐。哇哇坠地开始,每时每刻的片段,无忧无虑的成长,第一次说话,第一次摔倒,第一次受到惊吓都那么可爱。一般都是母亲在拍摄并上传朋友圈,母亲很自然的多一职位,摄影师。朋友每每心情不好的时候便会翻朋友圈,两三年前的都会翻到,而看到孩子幼时的动态心情会好很多。孩子是母亲治愈者。我想,如果我可以再有一孩子,我想最好是女孩,一定我来秀孩子晒朋友圈。想想就开心的不得了。
有时看到自己最关心的人的朋友圈有更新,会停留在那,会猜测很多。
无论是爱人,还是家人,还是恋人。爱不爱你,看朋友圈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