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一(十月三十日)晚上,我刚刚为一群来自出版、旅游、留游学、培训、销售与人资等不同领域的同学讲授“社群行销品牌术”课程。在这个课程中,谈到了社群媒体、个人品牌、内容行销与社群变现等议题。
为同学介绍内容营销的过程中,不免会提到有关写作灵感这个话题。什么是灵感呢?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灵感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而联想到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灵感通常于脑海里只出现一瞬间,通常于文化和艺术方面时特别需要有灵感。维基百科也提到,某些职业在创作时特别需要灵感,像是漫画家、作家和填词人等等。
每次在文案写作课,我都会跟同学谈到灵感这件事。对于时常需要创作的朋友,我都会鼓励大家养成摆脱依赖灵感的习惯──否则,真的需要创作却又没有灵感怎么办?
罗丹就曾说过:“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写作诚然是一条漫长的旅程,需要不断的积累、输出和打磨。当然,对于非专业写作的朋友来说,也许不必真的这么严苛。
没有灵感怎么办?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没有灵感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我们把它“挤”出来?
先给大家看一张图,这是我的文案写作课的其中一张投影片。
关于如何搜集灵感,我列出了六个方法,简单为大家介绍:
1. 观摩其他厂商的标语或宣传文案:
参考、学习别人的做法,永远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然不是直接抄袭,而是透过借鉴的方式来发想和创新。还有,我们不只是参考同行的做法,偶尔也可以跨产业去观摩一些不同领域的作品。比方你如果从事旅游业,除了平时定期观察一些旅行社或航空公司的宣传策略,也不妨留意一下传统产业的发展,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关连的脉络。
2. 去逛逛便利商店、大卖场:
我也时常鼓励文案课的同学,没事就去逛逛便利商店或大卖场。不是鼓励大家消费,而是这些场域的脉动很快速,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新事物。好比:店内是否张贴了什么新标语?结帐柜台上放了哪些促销商品?我再举个例子,昨天我去全家便利商店消费,便看到他们在休息区的桌上贴了一张全家咖啡可以跨店寄杯的告示。从这张告示,让我发现了全家便利商店最近正在大力推展他们的App,并以大量寄杯的优惠来吸引喜欢喝咖啡的客群。
3. 善用“如何”、“现在”等关键字:
我常在文案写作课带领大家玩“造句”游戏,并鼓励同学换位思考,从解决目标阅听众(TA)的困扰开始发想。领导学专家,同时也是畅销书《先问,为什么?启动你的感召领导力》的作者赛门.西奈克(Simon Sinek)告诉我们,想知道怎么抓住消费者,可以利用“操作”与“感召”的方式来驱动他们。所以,有空就多善用这些具有时效性、渲染力的关键字来发想吧!
4. 看电视、电影、报纸、杂志:
虽说现在看电视的人相较以前减少许多,大家也都习惯在网络上摄取资讯,但电视、报纸和杂志仍然是重要的媒介,也有很多网路上未必会刊载的资讯,值得我们关注。至于电影,不只是平价的娱乐,也是流行资讯的观测站。没事多看电影,对激发灵感也有帮助!
5. 找其他人脑力激荡:
有时我们自己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什么好点子,这时不妨可以找同事、朋友一起讨论。有一句俗谚:“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透过群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是很不错也有效的办法哦!
6. 休息一下:
嗯,如果真的无法构思出具体的方案,也不必太过勉强,不如就先休息、放空一下吧!我喜欢散步,并且在步行的过程中去观察行人,以及大家的生活脉动。我也发现有很多作家、音乐家都喜欢散步,像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每天下午都会固定散步三小时,而在这个过程中的观察也会直接写入故事;而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也会在午餐后闲逛一段时间,他不忘随身携带纸笔,以便在灵感袭来时进行记录。
简单来说,搜集灵感的流程不妨从观察生活周遭的事物开始做起。保持盈满的好奇心,捕捉你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反应,最后别忘了思考和行动!
当灵感与我们招手,别忘了立刻拿纸笔或用电脑、手机记录下来哦!有人说“灵感是思考的前身”,光是记录灵感还不够!我们还得经过淬炼、打磨,才能把乍现的灵感升华成创作的骨血。
物理学家王业宁曾经说过:“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时间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进。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
最后,谨以这段话和大家共勉!
★ 特色图片来源:Ashes Sito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