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无声的文字,遇见有温度的你!
文|若初
图|网络
01
前不久,网上有一类很火的文章,关于一个提问: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随着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越发便捷了。尤其是每天的公号文章,简直铺天盖地的涌进你的手机里面。
很多人就会订阅各种自己需要的公众号,每天查看各类优质好文。感觉自己每天“好像”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自己“好像”与世界接轨了一样。
可是,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
不单单是看公号文章的人有这样的疑惑,很多每天下班后坚持看书学习的人也会有这样的困扰。
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每天明明看了很多东西,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呢?
最近我看到一项数据研究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原因所在。
02
这个提问,其实是一个关乎自我成长的问题。
当我们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人生过的更好的时候,就需要让自己进行个人成长。
当我们视野被拓宽,三观被更新,思维模式被拔高的时候,我们的格局不一样了,我们成长了,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机会往前,我们才有机会把自己的人生过的更好。
科学研究的数据显示,一个人的自我成长是有一个百分比的:70%来自于工作和生活(即实践部分);20%来自于他人的影响(即人际感悟);10%来自于书、新闻、等等。
所以,为什么我们听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因为我们只有10%啊。当我们不断去提高那10%的时候,对人生的影响只有10%,而我们工作生活中做事的方法,主观的意识,占到了70%,这么大的一部分依然是在原来的认知线上。
03
想要过好这一生,我们的确需要读书看文,但是,只读书看文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这个人一定要将成长的重心放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时也要兼顾来自他人的影响。
马云在韩国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说"一个人在20岁到30岁的时候,最好多去折腾一下吧。"
虽然这是一句鸡汤,但是也可以反映出鸡汤背后的一些问题:人,是在折腾的过程中才得到成长的,实践让我们找到方向,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深度;读书看文,给我们的只是理论和一时的情绪而已。
与其争分夺秒的在意下班后那一两个小时的看书时间,不如把上班时间抓紧去好好的做事情,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做事方法,在生活上不断优化自己,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条理,这才是成长正确的打开方式。
04
小女友最近研究生要毕业了,她写了一篇毕业致谢的文章,里面引用了2015年林建华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讲话,我也和大家分享出来:
如果生命是棵生长的树,青春就是开花的时节。如果一些人活着是在追寻肤浅的表象,是为世俗的浮华,是为心理与生理的需求,那么,这儿有人真正地生活过,他明白所有问题的答案。
我们都想过好这一生,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这一生终极的目标是什么,才能为其奋斗、恒忍、牺牲、卑微、追逐、荣耀。
我们想过好这一生,可是好的一生,绝不应该只是局限在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这些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上。我们的人生,值得拥有更高的追求。
正如校长所说的,别人追逐那些世俗浮华的表象,但是,总该有人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真正的在这世间生活过,有价值的走完这一遭。
书上说“向着标竿竭力追求”,那么,你人生标竿是什么呢?你以什么为追求才算是真正过好了这一生呢?
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